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2015.06.09 星島日報 | 書本藝術多面睇


書本藝術多面睇

去年八月,首屆《香港書本藝術節》舉行,策展人天藍(Tiana)跟朋友說笑,如果展覽有五十人參加便當成功,結果只是開幕當天,來者便超過二百人。「雖然有些觀眾以為是書展、設計展。」她才發現大眾對書本藝術的印象是很不一樣的,但來者不拒,她都很有耐性跟他們逐一介紹書本藝術為何物。「我辦這些展覽的目的,便是想告訴普羅大眾,書本藝術不止設計的層面,還涉及文本、圖片、翻閱經驗等等,書本可以這樣去『閱讀』。」

去年的經驗,給天藍打下一支強心針,今年便再接再厲,舉辦第二屆展覽,而且規模更大,展期從三日擴至九天,她也找到贊助商,多了資金,除了向本地創作人招手,還邀請四位外國藝術家來港參展,包括英國的Mark Cockram、澳洲的Jayne Dyer、日本的山崎曜和赤井都。Jayne Dyer和山崎曜是她的老師,其餘兩位是她久仰大名的藝術家,她特別設計了講座,由幾位遠道而來的藝術家主講,給對書本藝術有興趣的本地觀眾一次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

臥虎藏龍
本屆《香港書本藝術節》共設四個類別:概念、裝幀、獨立出版和公開徵集,她說短短兩個月內,便收到百多件公開徵集的作品,反應很好。「以為香港沒有甚麼人做書本藝術,其實不然,而且質素很高。不知道是愈來愈多人投入這門創作,還是香港一直都臥虎藏龍?」智海、急急子等為人熟悉的名字,以及一班《蛋誌》創作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生,也在參展者名單之中,若計件數,是次展覽便羅列了逾二百件書本藝術作品,形式卻不拘一格,好像錄像、陶瓷、裝置等不同創作媒介,也大派用場,例如天藍的作品《字幕》,便是在多條黑色毛巾上雕寫文字:「我們以為是相配,其實是認命(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那是她從電影《少年自讀日記》摘取的一句對白。

「我覺得這句對白很型,也很喜歡電影,後來便買了原著小說、中譯本、電影DVD,發現不同版本對這句對白有不同譯法。」作品中一句說話,能影響觀眾或讀者對作品的思考乃至人生觀。「但這不一定跟原著有關,而是跟翻譯有關,我覺得很奇妙。」這個關於「文字」、「閱讀」的反思,她便在《字幕》表現出來。

既創作又策展,天藍在這幾年間活躍於書本藝術。「很難說做得夠不夠,這個城市是否需要書本藝術,也不是我能夠控制。」她亦坦言沒有宏大志向要推廣書本藝術,「只是興趣使然,又有機緣,便繼續以自己的方法把書本藝術與大家分享。」籌辦這次展覽後,她覺得不勝負荷,一邊接受訪問,一邊爭取時間埋首完成即將展出作品的她,笑言展覽後計畫暫停策展工作一年,專心創作。「我最想做的始終是創作。」

圖)天藍既創作又策展,在這幾年間活躍於書本藝術。
圖)第二屆《香港書本藝術節》共設四個類別:概念、裝幀、獨立出版和公開徵集。

個人簡介:
天藍,本名黃天盈,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二○一二年創辦獨立出版計畫《蛋誌》,以雙月刊形式出版至今。

第二屆《香港書本藝術節》
日期:即日(6月9日)至6月13日/11:00am至8:00pm
6月14日/11:00am至6:00pm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藝廊
石硤尾白田街30號
查詢:2556 0499

***節錄.轉載自
星島日報(E07 | 文化廊 | 答客問)
2015.06.09
文、圖:黃子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