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問一本書可以有多「大」,不如問它可以有幾「細」。也許你會想,從封面、文章,至排版、釘裝,書的尺寸總不能太小吧?然而,《蛋誌》(EGGWICH) 告訴我們:一本雜誌可以只有45毫米,甚至放在扭蛋機中售買,每本盛惠30元。
出版這件「小」事
《蛋誌》於2012年成立,總編輯兼創辦人之一TIANA WONG(天藍)說:她本來跟幾位「自發作」的朋友在JCCAC市集售賣迷你書,後來發現市場反應不錯,於是決定變成一個定期出版計劃。「大家想嘗試做一些可持續,而且可以自己『話事』的創作。我們就像雜誌中的專欄作者,每個人負責一個專欄,每個專欄有自己的風格,只不過不是集合在同一本雜誌中,而是分拆開八本小書。」於是《蛋誌》便以「雙月刊」的形式定期推出作品,每期以一個中文單字為題,邀請八位藝術家參與創作。雖然《蛋誌》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出版計劃,但TIANA仍期望能為香港出版界帶來一點「小小的」衝擊。「以前很多人都覺得出版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要有出色的文筆和合適的機緣,又需要有人願意投資,充滿被動因素。但我們開始做《蛋誌》後,不少人都發覺可以用個人名義獨立出版。」出版書籍不再是「大」事,原來可以是一件很迷你的「小」事。
擴闊對書本藝術的想像
也許對大部份香港人而言,書就是一本長方或正方形的東西,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外觀還是次要。TIANA覺得這個想像太過狹窄,對她而言,書籍是一件藝術品:「香港人覺得書一定是這樣的,但其實外國一早將書本藝術放在博覽會和畫廊中展覽。」她多次強調,《蛋誌》迷你書以BOOK ART為藍本,它不是專屬於文學或書籍設計,而是一種藝術,即內容和書本外觀之間具有強烈聯繫,因而成為一個整體。她補充:「你更不能說迷你書只是一個精緻的手工藝製品,因為它並不只是剪貼和釘裝那麼簡單,而是融入了作者的創作概念和文字內容。」
實驗「書」的可能性
雙、後、涯、卦、久、同、孖、黑、行、茫,這些都是《蛋誌》過去的主題,至今已推出了17期,最新一期的主題是「影」。從主題、書籍外形設計至售賣形式,充滿了實驗意味。
「我想做一些實驗,試驗到底書的可能性有多大,讀者可以接受的挑戰有多高。」TIANA說。的確,我們可以看到《蛋誌》每期的書都是奇形怪狀的,一卷迷你廁紙、一座黑色的摺紙大廈、一個載著情信的火柴盒、一個翻頁的半月時鐘、甚至一顆刺了圖紋的並頭蓮,通通都可以是一本書。TIANA在第五期創作了一個萬花筒外形的書:「我把詩放在扭蛋內,然後做了一個萬花筒,主要關於城市和觀星,有人質疑我:『這樣也算是書?』對我而言,這是書,因為設計概念圍繞著那首詩。」她又補充:「坊間書籍設計的限制較大,沒有出版社願意付出高成本造書,加上這些書奇奇怪怪的,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放上架的。」
若你對以上提及的書有興趣,想立刻去購買的話,很抱歉,你只能碰運氣了。因為《蛋誌》迷你書是放在扭蛋機中售賣的,扭出來的是哪個作品,完全視乎緣份。這是一個充滿實驗性的售書模式,TIANA指出:「不少藝術家的作品其實都很出色,但人們卻因為一時未理解到他的設計概念,於是覺得不夠漂亮、不想購買,我們希望能改變這個情況。」
圖)WAN CHIU的作品「並頭蓮」。
圖)「關讀以外-香港書本藝術節2014」中的《蛋誌》展牆。
圖)位於台灣鹿皮工作室的《蛋誌》扭蛋機
《蛋誌》的售賣地點:
香港
KUBRICK油麻地店及觀塘APM店
HONG KONG ARTS CENTRE地下
藝鵠書店
台北
鹿皮工作室
***節錄.轉載自
號外 City Magazine
issue #4652015.06.01
Text by 劉偉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