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觀後有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後有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從《看見台灣》看世界


上星期六,受邀於急急子,到電影中心看了紀錄片《看見台灣》。基於幾位朋友也是關注東北發展的熱血份子,我不時看到他們在社交網絡發表的相關動態,開始時我也會到馬屎埔村幫村民寫寫揮春,買菜之類的,後來他們辦的活動太多,我也因事業學業等分身不暇,已很少參與他們的活動,那天看到馬屎埔村的村民,他們早就不記得我了。可能受到近期社會氣氛影響,心血來潮想支持一下這類活動。不過老實說我很感謝急急子邀請我,不然我未必注意到這震撼心靈的片子。

此片奪得第50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紀綠片,由候孝賢監製、齊柏林執導。大家對齊柏林可能不太熟識,他原是公務員,為拍攝此片於43歲之年辭去高薪厚職轉拍紀錄片,要知道台灣公務員到50歲便可退休拿到一筆巨額退休金,但齊選擇把握時間拍攝,把大自然處於的,人類必須面對的,刻不容緩的現實展示出來。

回到電影,一開始,一幕一幕的美景呈現,配樂恰到好處,可能連台灣人自己也沒見過的奇境,旁白說:「請不要驚訝,這的確是我們的家園台灣,如果你沒有看過,可能只是你站得不夠高…」其實這句頗有絃外之音,因為很多人的著眼點就是眼前的一個小圈子,這點在電影的後段更能證實。

我喜歡電影的鋪排,當大家訝異大自然的美境之後,被破壞的大自然就開始透過鏡頭展現,崩塌的高山,沙石堵塞的湖泊,被工廠排出的污染物染成黑色的河川,非法挖掘的沙土,並用一袋袋垃圾倒填,這些我們心裡都可能有個底了,但眼睛看到仍然感動心痛驚懼。就如旁白所言,山,是台灣最主要的地標,因為台灣四面環山,而山本來經雨水洗刷就容易崩塌,去過台灣的朋友都知道台灣經常下雨,但按照統計數字,台灣下的超級豪雨比起以往更要嚴重,而且一次豪雨的雨量甚至超過整年的總雨量;而人們為了在高山蓋房子、種植高山茶葉、高山蔬菜,硬把抓住山脈的植物連根拔起,改種這些淺根植物,結果雨一下,山就失去依靠崩塌,塌下的沙土,流向山下的湖泊,多少原本美麗的湖泊及儲水池就被堵塞,失去美麗外表不止,連帶整個台灣的飲用水儲水量亦大大減少。

香港人很喜歡到台灣旅遊,我猜沒有人想到旅遊亦會帶來破壞,同樣,為了應付來自不同國家的遊客,強行開山劈石建一些不搭調的歐陸風情民宿;為了讓遊客參觀高山美景,強行切開山脈建路,而路其實在破壞山的脈絡,很多路每逢下雨就會斷,最令人震撼的是其中亞里山的華麗背後,山的另一邊差不多完全崩壞,站在亞里山的人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站在何等危險的境地,而這種危險,還要是我們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

更多電影的內容我不會再多談及,因為我希望大家能夠進場支持。電影完結後,有個小小的分享會,東北Style的其中三位成員分享了自己為了保衛香港東北而拍攝的一系列照片,而他們也提及導演拍攝《看見台灣》時所使用的技法,攝影機是裝設在直昇機上面的(如圖),所以效果十分自然有如身歷其境,如果在香港租用直昇機拍攝每小時是$21,000,整套電影400小時算,要差不多一千六百萬港元。當然電影是有航空機構贊助,但可以看得出導演齊柏林的決心與熱誠。

攝影機是裝設在直昇機上面

在看電影時,我想到很多問題,其實我這種城市長大的孩子,根本回不去鄉間的生活了,我怕熱,怕蟲子,但沒有人一出生就懂得選擇住冷氣房子,遠離自然,這是父母的錯?社會的錯?還是上天的錯?電影中偏偏道出每次有天災,人們都會抱怨上天,抱怨政府,卻沒有人面對很多災難也是人為因素形成,人生在世日子甚短,我們只是過客,大自然就像我們母親,我們取的很多,但還出來的很少,有農民甚至覺得,蟲子與大自然跟人類亦是共存,蟲子吃剩的,才輪到人類,而人類需要的其實不多,但慾望卻無窮無盡。到我分享之時,我忍不住說:「其實這電影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如何同心協力地毀滅地球!」我是認真的,我們未必能馬上改變所有,但從自身做起,盡量珍惜資源,珍惜現有的,這已經刻不容緩。我們常常說為了下一代打拼,著眼當前利益,但這樣無間斷地索取,我們能夠留給下一代的,還剩下什麼?滿目瘡痍的世界?邁向滅亡的動植物?污染的大地?這紀錄片所呈現的不只是台灣,是中國,是香港,甚至是全世界…

我們,取得的太多,還給大自然的,又有多少?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曾經存在於世界的痕跡


很多人都拿「字裡人間」及「狂舞派」比較。前者為日本電影,後者為香港本土,以有限資金拍成,並剛剛衝破一千萬票房的電影。

昨天看報導,得知「字裡人間」雖只有三家戲院上映,但票房剛剛衝破一百萬,上映期延長至聖誕。這個一百萬,與「狂舞派」的一千萬相比,只是十分之一,當然,「狂舞派」的一千萬得來不易,也是值得的,不過,對於長期接觸文字、書本的自己,還是對「字裡人間」傾心一點。

我並不打算在這裡拿兩套電影比較,因為,要比,真的很難比;我單純想分享一下看畢「字裡人間」之後,那久久不難散去的感動與無奈。

曾經有位老師跟我說:「能夠有機會喜歡,並接觸藝術的人其實是很幸福的。」

沒錯,人的一生其實何其短暫,一眨眼就過去了,如何讓自己的存在留下些痕跡,多點意義?在公司打份工,為老闆賣命,得到點點金錢以糊口?絕不可能。做藝術可能不能在物質上富足,但心靈上,是最滿足的。

電影中小田切讓看起來口花花,實際上他犧牲了自己保住了松田龍平,即使他明知道自己仍能在營集部待下去,但現今社會,誰不寧願待在一個穩定的地方,幹嘛要為一個同事冒險?松田龍平的角色,從他家裡的書海,到初進辭書編輯部學習,到獨當一面成為辭書的編輯,每個階段,都看到他的進步、認真、執著與尊重。

尊重,我對這字眼很敏感。如何喜歡自己的工作,認真看待,尊重自己的身份與同伴,松田的角色可算是表現極致。

每打一場仗,能有目標相同的同伴,當然最幸福不過,但,勉強不了,強求不了。

期間,眼淚不停掉;旁邊的朋友,倒沒什麼感覺,我就知道,這就是分別。我敢說,不會每一個人都找到值得以自己一生去追求的事,即使知道,又有多少人真的放膽去追?只要有過這種經歷,這種頓悟,才會有這種感覺,才會感動。

我去接觸書本與文字,理解自己文學修養的不足,我仍會去追,這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切實際,是任性,但我當別人眼中的乖女孩已經夠久了,事實上我沒有做到什麼,但現在,我知道自己做過什麼,做到什麼,將會做到什麼,我踏出了第一步,可能像電影中的,用十五年去完成一件事,甚至更久,但,這才是我覺得能夠為自己曾經存在過留下一點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