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旅遊日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旅遊日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埔里造紙之旅:茭白筍紙

紙匠工坊。由林政立老師主理。

2015年9月21日,由台中市出發到埔里,埔里是個小區,沒台中熱鬧,反倒像郊區,著名的地標是埔里酒廠,我到這裡來是特地去學習手工造紙的,學習的地方名為「紙匠工坊」,主理人是林政立老師。

到台灣的目的是藝術家駐村計劃,所以將會在台灣待上一個月,我就辦了個明信片計劃,讓臉書的朋友自由參與,只要參與,我就會為對方寫一張明信片,台中是第一個點,埔里是第二個點,最後一點在台北,可能因為埔里對香港人來說不是一個熱門旅遊點,很多朋友指自己連聽都沒有聽過,結果選擇埔里點明信片的朋友多達三十多人。

雖然像是個藝術計劃,但我也只是在各點購買明信片,以我對對方的印象去選,來到埔里,特產是水和紙,那我自然打算購買一些手造紙明信片,經過三天左右的造紙訓練,對於我一個怕熱、怕蟲的潔癖症女生(倒不太怕辛苦就是了),可算是挑戰很多極限,我跟林老師提及我要寫三十多張明信片到香港,想讓他賣點手造紙給我,老師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說:「買?你都在學了,何不自己作?」呃...老師,三十多張啊!總而言之,老師一點想賣紙給我的意欲也沒有。

想想,開始時我對製作宣紙全無認識,現在材料地方都有,自己製作也無不可。我在學習的是楮樹皮宣紙,是十分傳統的造紙物料,而明信片方面因我向老師提及喜歡他試作的一種茭白筍葉紙,所以老師就教我製作,變相多學了一種紙呢!

茭白筍,又名美人腿,盛產於每年5-10月,水份高熱量少,是很好的食材。埔里的水最為有名,因此這裡的農作物及以水為媒的產業特別著名,例如酒、米粉和手工紙,而茭白筍更是埔埋的其中一種特產。

茭白筍(網路圖片)
圖片來源:http://www.135travel.com/news/html/?129.html

茭白筍紙其實是使用筍的葉子,因為我們吃的話只會吃最下面白色的筍肉,而上面半個人身高的葉子一般都會被丟棄,老師一向喜歡研究不同物料造紙,覺得與其丟棄不如拿來試試,反正工坊四周都是田。

工坊旁邊的茭白筍田

不過茭白筍葉的纖維很粗,也很強韌,即使在蒸煮時加入石灰也不易熔解,所以處理上與一般構樹皮不同,茭白筍葉因為纖維太粗,也不好獨立成紙,必須添加構樹纖維托底才成,而我也想留著部份筍葉的紋理,所以清洗原料後,我先用剪刀剪開一片片,輕輕槌打再混入其他重力槌打的構樹纖維。

煮好待處理的茭筍葉

先用剪刀剪開葉片

已經受訓三天,雖然距離造張好紙的程度還遠,但三天的訓練果然不是蓋的,之前都是用大的抄簾,換明信片大小抄簾變相簡單多了,沒花多少時間就完成三十張明信片,但,我真的希望收到的朋家可以好好珍惜,抄紙很快,但原料的準備功夫則要好幾個小時,內裡可真有血有汗(血是獻給蚊子的)。

茭白筍葉混合構樹纖維,使用傳統竹簾抄紙

平常我們做手工紙大多是用太陽天然晒乾的,兼有漂白功用,第一批造的茭白筍紙其實我也是用天然烘乾的方法,但由於經驗不足壓的力道不夠,吃過午飯回來就發現紙被風吹得滿地都是,我追了半條街才拾回全部紙張,而且因為沒有乾就被吹下,紙面彎彎曲曲像薯片一樣,最後老師讓我直接使用烘桌,一般而言造紙工場才會使用,超過70度高溫,放上去數分鐘便會烘乾大大張的宣紙,這次我就拿來烘乾這些小張紙,真是大材小用(我是說烘桌啦)。(2015.09.24)

70度高溫的烘紙桌

製成品,雖然外觀上沒什麼特別,但每張有血有汗哩~

早幾天斬樹撈紙,每天騎單車上課下課,對於我這種少運動的人來說已經是極限,把明信片拿回來後我休息了兩天才有力氣去寫,再過一天便要離開埔里去台北,結果臨離開前那一晚我寫到凌晨三點才完成30+明信片。(2015.09.28)

30+明信片奮鬥中

知道這個血汗故事的朋友當然後喜歡我製作的明信片,但聽說有朋友的家人收到時只看到背面沒看到字,以為是垃圾就丟掉,幸而最後被救回來。這次造紙之旅的小插曲,的確令人難忘~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台灣書藝進修:皮革裝幀

跟大部份香港人一樣,台灣跟日本,已數不清去過多少遍,但自從學習製本後,旅行自然包括購買工具物料與進修。

之前去過日本學藝,這次去台灣也希望能學習一些造書技藝,王淑芬老師是台灣很著名的手工書老師,她創意多多,也很留意世界書藝發展,手工書相關著作數量更可稱冠(我家裡一整排都是她的著作呢),然而除了淑芬老師,上網尋找,台灣好像真的沒有很多裝幀師,難道她們都很隱世嗎?我總覺得世界所有地方總會有人喜歡或從事手工裝幀,單純是你能否把他找出來。

最後,我找到一位主要是研究皮革工藝但兼教授手工書的老師,專誠向她求教,還特地訂了在她工作室附近的酒店。雖然中段發生了些意外,但總算完成兩本皮革作品。

內頁其實是現成無印良品的文庫筆記本,主要學習浮雕與皮革封面。


這種書脊的繡花經常出現在皮革裝幀上,學懂以後其實可以有很多變化。

剛才已提過這位老師本來是研究皮革為主的,她把自己對皮革的認識應用在手造書上,的確研發出不少有趣的作品,製作浮雕皮革封面方法絕對有啟發;而書脊刺繡亦是我一直很想鑽研的裝幀技術,造起來也比想像中容易。

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我在當學生的時候一向保持謙卑,盡量不會評論其他老師的做法,始終一個人其實很難什麼都懂,即使懂,也未必能項項精,世界很大,我要學的,無窮無盡,不過,這次來台我本預計向兩位老師學習,但兩個預約都發生了不開心的事,我還是想要稍作分享,作為一個老師,也該以此為鑑。

這次學到的兩款裝幀,放在臉書上的確「呃 like」不少,吸睛力強,不過部份製作過程我卻不敢恭維,處理皮革我自問絕不可能比老師更專業,不過我之前也上過皮革課,一般都是使用專門的皮革處理劑,當然,所謂的專門可能只是商人設計來騙錢的技倆,但始終一分錢也總會有一分貨,這次我見老師教我們使用一些帶黃類似牛皮膠的東西去處理皮底,雖然都很嚴格很注重打磨,但這種膠用來黏貼我還說得過去,怎會用來磨皮底呢?當然現場我也不好說什麼,誰能保證這不比專門皮底劑好?不過回港後,同樣的環境,我以前自己做的皮革作品與這次做的手造書的確有不同的變化,用正規皮底劑的正正常常,牛皮膠的皮底早就發霉了...

其次,我沒想過這個課程是單純製作封面(課程簡介沒說明),可能香港的學生要求高,如果我在課堂拿個無印良品本子出來恐怕早已被網路公審了,但公平一點,日本老師也不會讓初學者製作硬皮精裝的書玉,也會先教書封面製作,也是拿現成無印良品本子出來的,所以雖然我嚇了一跳,但仍沒有說什麼,不過在書皮與書玉組合的一剎那我也有點崩潰的,因為,對方不是拿白膠也不是拿漿糊,而是同樣用黃色牛皮膠拿來黏書... 這、這個我真的聞所未聞,接受不了...

最崩潰的還不只,襯紙是現成的,克數應該超重了(過厚),個人覺得不太適合用來做襯紙,給我的時候也沒按紙紋而切,但萬萬沒想到最恐怖的是對方拿出一卷雙面膠紙給我被把襯紙貼在書玉上,我差點沒下巴都掉下來,喂喂喂,製本絕對不能使用雙面膠紙好嗎?唉... 已經說不下去。

然而我看對方是以皮革研究為主,我覺得我學到想學的部份後,回去可以慢慢改良,但教學的態度就不能同一而喻,我在向對方預約時,早已說明自己是來自香港,雖然沒有要說來自海外就「大晒」,但總應該小心一點吧,約的時間是星期五、六兩天,日期早在出發前一個月多已經確認,兩款裝幀分兩天,每天課程三個半小時,我離港前禮貌地發了個訊息給對方指星期六見,其實我應該說星期五見的,但因為趕飛機沒注意到,到達後我按照預約好的時間前往教室,怎料教室只剩下一些學生在自修,學生打電話給老師問,對方還指我寫了星期六見以為我取消課程,喂大佬呀,我承認我是打錯了「星期六」見,但一個月前訂好的日子,如你發現有異,是否都可以回覆提問一下?是我要改日期還是發生什麼事,而不是自把自為就覺得我要取消呢?再說我也是從海外來,日程一定是已經排好,不能說改就改的呀,但因為老師不在,老師讓我星期六再來,我也沒有辦法,當日唯有先離去。

到了星期六,一到達教室,老師就在收拾行李,同樣有幾個學生在自修,已經心感不妙,老師一見到我,還有點責怪是我自己在電郵寫錯「星期六見」而引發誤會,我問本來七個小時的課程,現在怎能一天就補回來?(星期日老師不在教室,我也有節目所以不能補課)老師說也沒辦法,讓我盡自己能力去做,邊繼續收拾行李,然後她說她突然接了個工作在高雄,今晚要坐火車走,讓她的學生來教我,咳、沒我聽錯吧?我的臉色已經很差了,看著她的學生像背書般去「教」我,實際上很多細節要我倒過來提點他,然後終於老師看不過眼停下手上的工作過來「提點」她學生兩句,由於情況太失控,我也只想快快完事離開,沒去跟他們計較七小時的錢,中途老師已自動離場去趕她的火車,我在近乎沒有人教授的情況下,用三個小時完成了兩本書,趕緊走人。

我說,我本來有兩個預約,另一個就更離譜,話說我同樣在計劃行情時就先向這位老師查問時間去上課,我跟她說我會按她的日程來訂機票,對方說近期是比較忙,只能抽一天給我授課,最後我得移動我某些日程去遷就,我才剛訂了機票,對方就跟我說接了個緊急的工作,不能教我了,到這裡,相信我都不用再解釋自己的感受,還不只,這位老師說雖然不能授課,也歡迎我去參觀一個她的工作室,結果我們約好日期時間,到了當日,我大早去到她的工作室門外(要知道她的工作室不是容易找的呀),拍門,沒人,就這樣,不了了之。

這次的經驗,果真「歎為觀止」!

造書本來就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範疇的工藝,例如造紙、織布、染布、裱褙、皮革等等,所以即使我已開始教授手造書工藝,我仍然努力把握機會進修,我跟淑芬老師提起這次的事,她竟然說要以台灣人身份向我致歉,說台灣很多手工藝老師都是很有責任感的,這次真的是不幸事件(還要連續兩次),一直以來我碰到的台灣朋友絕大部份都是好人,我也相信如淑芬老師所言,這次只是個別的不幸事件,不會打擊到我繼續進修的決心!

在海外,老師向其他老師學習是很理所當然的,而同業之間互相學習討論其實更能讓彼此都進步,我也經常提醒自己要多學習日本老師們的心態,同業者也可以彼此交流,成為朋友,不一定是「同行如敵國」。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2011日本遊記 (DAY 4)

1月13日(第四天)

這天是僅餘可以購物的日子,皆因之後一天便要起程回香港了。大清早,到築地見識一下,雖然我也喜愛吃壽司,但吞拿魚事件讓我食慾大減,深怕自己誤吃絕種魚類,不過築地都快要搬遷了,趁這次機會吃吃看吧。

位於築地這張指控外國遊客拍照的宣傳畫,成為遊客的拍照目標。 

這位壽司師傅十分風趣,外面不少人因為排隊太悶而拍他,他還向拍攝者擺Post。 

多本旅遊書推介的壽司大,門外大排長龍,若這情況發生在香港,我肯定轉身離去,但已身在築地,不排白不排。店裡只有十餘個座位,大部份都是遊客,反觀旁邊幾家店,客量明顯是天與地之差。老實說應該都排了一個半小時以上,才能進店內光顧,壽司師傅非常風趣,而且稍懂各國語言,會先問客人來自哪個國家,然後會用該國語言跟客人打招呼。全場客人清一色點了套餐,一來可品嚐當旬魚類,二來免得點錯高昂品種,我自己很怕在日本吃壽司,主要是因為wasabi,在香港我還可以刻意避開,日本壽司師傅在握壽司時已把wasabi加進去,我的舌頭對wasabi反感,我不認為自己能吃得出什麼鮮味,所以我基本上毫不興奮也沒啥表情地把壽司吃進肚子裡,反而我對見到一塊塊魚肉的味噌湯更有興趣,附送的煎蛋卷也很好吃,若果是甜的就更好了。

壽司店贈送的玉子燒,熱騰騰很好吃。 

吃過壽司後,我幾乎是衝到著名的煎蛋卷店大定買玉子燒吃,眾多日本食品之中,玉子燒(煎蛋卷)算是我首位愛吃的食物,不記得誰說過,一家壽司店,先別把魚類、貝類算進去,單是看玉子燒的味道便能決定該壽司店的水準。而大定是築地有名的玉子燒店,我比起吃壽司更為興奮。當天天氣很冷,加上近海,玉子燒味道很好,但被天氣天然冷凍,反而不及剛才壽司大附送的熱騰騰版本好,但總算嚐過什麼是正宗蛋卷。稍為逛了築地的店後,開始移動到其他地區了。

必吃大定甜味玉子燒,拍照前已忍不住吃了三塊~ 

神保町,東京著名的書店街,家家書店都說有過百年歷史,多年前跟朋友到東京的時候,還曾經在神保町迷路,因為這個區全都書店,反而電車站與站之間距離甚遠,稍一不留神,根本不知自己走到哪裡去。日文中,書稱為「本」,若說「書」,一般是指書法、書道,而日本很多書店都以堂為名,例如機場都有分店的三省堂,便是有130年歷史的老書店。 在出發之前,我已經查到有不少書店出售豆本,一家接一家的找,最後我都成功找到那些書店,買了不少人氣豆本老師的作品,不過,著作有中譯版,我最愛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故事,水野真帆老師的作品我反而沒有買,始終她的著作有提及製作方法,我又銀根有限,唯有把資金投資在外型更有趣、內容更充實的作品上。

遊遍東京找回來的豆本合照一。 

遊遍東京找回來的豆本合照二。右下角兩本是赤井都老師書中出現的豆本真品。 

離開神保町,我再逛了幾個不同地區,買了些服裝,買了些雜貨。在某家店找到傳說中的木製關節兔子,價錢比我想像中更便宜,及後於一家老舊文具店,找到Artist Series W&N水彩磚,香港因價格太貴根本無人進貨,這裡所有顏色齊備,我的藍色鐵盒終於都填滿不同顏色了!之後,我找到一些專門售賣製本工具的店,添置很多香港不能找到的工具,之前兩天老師們都在使用一些已有紙托的布料做書,這些店舖都有在賣,刷子、特製椎子、各種形狀的竹刀與牛骨刀、製本專用白膠等等,目不暇給,若不是已經拿不動,多想把整家店都搬回去… 回池袋之前,再到日暮里逛了一下,還到了新宿的手作專門店,最後回池袋的Hands,買了很多皮革工具跟畫材,天藍主要在使用的Acrylic牌子,於這裡有個專櫃,我試過美國及加拿大製的同牌子顏料,始終未能如日本製的高遮蓋力,加上我習慣使用的顏色都有點童話化,跟日本藝術家的慣用色調很配合,這邊的顏色調子很對我味。 這天的採購日已經完全達標,我也再拿不動了,決定回酒店休息,第四天終結。

第五天沒什麼特別,只是到了六本木藝術館,所以不多談了。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2011日本遊記 (DAY 3)

1月12日(第三天)

這天要拜訪的是西尾老師,住在東京近郊的寧靜住宅區,同樣是自宅工作室。我覺得這個地方算是香港迪士尼線日本版,因為同樣是一條很短的列車線,只有兩個車站。老師怕我不懂得路,還特地到車站接我。由車站到老師的家,大約徒步十分鐘。

西尾老師的家離市區頗遠,電車上無事可做唯有拍照

西尾老師的家跟山崎老師的同是日本典型兩層式房子,但西尾老師的家明顯是新建成的,外貌也較摩登(但我兩種也喜歡,總比香港的蝸居好)。一進去,書櫃跟洗滌盆居然在玄關位置,拉開門,直接就是工作室。單單從房間的間格,很難看得出房子的面積,但工作室正面是上二樓的樓梯,應該是主人房或其他私人房間,樓梯旁是儲物房,旁邊是通往花園的門口,從窗口看得出花園還沒有人打理過似的,更加肯定老師應該剛搬進去不久。右邊有門通往廚房及飯廳,兩者相連,飯廳左邊是一個客廳,暫時空無一物,右邊是通往洗手間的小門,洗手間旁還有一個房間,另一邊是上二樓的另一條樓梯。看來這所房子應該一點也不小,從各種擺設及裝潢都看出這房子應該蓋起不過半年。不得不說,一向很欣賞日本人的坐廁,抱歉,容許我說一下,冬天的時候,已經暖好的電子坐廁板,絕對是恩物,新型的坐廁跟舊式坐廁外加上電廁板的不同,已經是全電動,連沖水的按鍵都外置於牆上,好不先進…抱歉,說夠了廁所,還是說回老師的工作室。

西尾老師的工作室是在裝潢時刻意設計成方便造書的格局,跟山崎老師自己改裝的味道不同,而我暗地裡稱西尾老師為機器之王,因為差不多所有傳說中的造書機器和工具都齊集在這個工作室裡,織架、加壓機(都有兩部)、切紙機、定位機等等,西尾老師確實投資了不少。同樣,老師拿出了她自己的作品出來給我欣賞,西尾老師曾到國外留學,取得製本的學位(沒錯,是學位,我可從不知外國有這種學位可以修讀),回到日本後,她設計、製作的書本曾經多次獲獎,來頭不少。西尾老師看起來是個柔弱的女性,但很細心,前往她家途中還問清楚我對吃的要求,因為今天打算逗留六至七個小時。只是,雖然老師留學三年,她指自己英文還是不太流利,所以我跟她溝通仍然是使用日文,對於我也沒差,有時說日文好像還比英文容易。

我們決定造一本French Stitch的硬皮書,可以跟大家說,當要製作一本跟街外買的沒分別的硬皮書時,那種緊張與工序之多是不能想像的,但透過老師的教導,其實完成品稱得上完美,而且我也被老師稱讚切紙技術哩!在壓書期間,我跟老師邊用茶點邊聊天,說起她在國外讀那個製本的學士學位,說起香港的製本市場,然後利用空檔時間,快快手多造了本Ribbon Limp作品,老師說若要送人,又不想花六個半小時去製作,這是個不錯的選擇。


跟外頭在賣的沒分別,花了六個半小時完成的作品


細部也能造得很精緻


以布料製作的書脊,很喜歡這個顏色


這本反而極速一個半小時完成

在課堂開始之前,我也同樣送了一本自己的本子項鍊作品給西尾老師,以老師喜歡的深綠色布料製作的迷你M,老師看來很喜歡,還說我已經造得很好。她說日本製作豆本的老師很多,我也就跟她聊起豆本的事。最後,由早上十一時待到晚上六時半,天也全黑了,老師親自帶我回車站,然後我也得跟老師分別了。老師說若有機會到香港,要輪到我帶她四周遊覽,還真期待這天的來臨呢!

就這樣,第三天行程結束,帶作兩本製成品回酒店去。

第四天待續...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2011日本遊記 (DAY 2)

1月11日(第二天)


這次到日本,除了打算採購畫材(多番找朋友幫忙不果,求人不如求己)外,還計劃要採購造書材料包括布料、皮革、紙張、工具及其他輔料;但除了購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進修,我一向認為,學無止境,就算同一種技巧,跟不同老師學習,甚至同一個老師學習,總會發現新的東西,何況我覺得自己仍需要繼續進步。我聯絡了幾位在日本頗具名氣的製本老師,去他們的工作室拜訪並且上課。

山崎老師所住的區域是住宅區,應該很少遊客了

這天要去拜訪的是已出版三本著作的山崎曜老師。山崎老師的工作室其實是自宅工作家,比較接近市區,是一幢有點像多啦A夢式的舊式房子,工作室在二樓,看得出山崎老師花很多心思去改裝成製本工作室;洗滌盆旁掛滿了豬毛及馬毛刷子,另一邊是一牆的尺子,後面一格一格很整齊地排列各種文具、紙張,文具的各個布盒子都是自製的,最欣賞是老師自製的白膠及漿糊架,他的置放及使用方式很像檔攤賣章魚丸的師傅,嘿嘿。架子的下層放滿老師的製成品,他讓我一本一本拿出來欣賞,我看到差點不願開始上課。

由於我只是打算逗留兩至三小時,我們也未能造一本很複雜的作品,我跟他研究過後,決定造一本風琴摺的相本。看似簡單,其實造起上來還是有點吃力,主因還是因為造書必須計算好,未能有一分一毫的差池,加上山崎老師全程注視,壓力還是有的。在差不多完成時,手上功夫未停,口就空閒多了,老師也開始跟我聊起其他事,包括彼此名字在不同語言上的發音、兩地的天氣和流行等等。



完成品:風琴摺相本

幾經辛苦(其實也不是真的那麼辛苦啦),終於完成。這是老師拿出他在書中其中一本用木片製成的風琴摺插畫簿,裡面明信片大小的插畫全是老師的作品,哇…讓我這個藝術系學生也汗顏,老師的插畫很漂亮,不比現在的插畫家差。原來山崎老師本來是想當個插畫家,最後卻當了製本家,他自己也笑了出來。最後我跟他分享了自己的本子項鍊作品,老師真有眼光,拿著我的至愛,牛頭皮眼窩部份製作的本子項鍊愛不釋手般,難得跑到日本拜師學藝,我決定割愛,把這條項鍊送給他!反正我原本就打算把自己的作品當作見面禮,只是希望他別嫌我手工不夠好便成。老師很客氣,居然送了一本他的作品給我作回禮,我高興得不得了!最後,縱使依依不捨,還是跟老師說了再見。未得老師同意,他家及工作室的照片都不會公開了。荒廢四年沒機會使用的日文,這次大派用場,幸好沒怎退步,且謝謝山崎老師特地學了廣東話跟我打招呼,感動!

這就是山崎老師送給我的作品

雖然不是什麼高難度的作品,但能得到山崎老師的作品,萬幸!

回酒店前,我決定快快到日暮里纖維街逛逛。那天忘了帶地圖,但還隱約記得第一天轉電車時看到纖維街方向是有指示牌的,故直接過去碰碰運氣不浪費時間了。離開車站後,其實沒有明顯的指示,隨便排個像樣的方向便走了。一個路口之後,開始見到布商會的旗子,記得纖維街跨越兩至三個區,相信只能逛個大概。蕾絲店、布料店在我來說沒什麼特別,也未至於人家口中天堂般的模樣,跟深水埗也不是差太遠,第二、三個路口我都沒什麼收鑊。開始見到皮革店,說出來也沒人相信,皮革顏色固然比香港多跟漂亮,最重要是不會太貴,很多甚至比香港便宜太多了,製作本子項鍊的物料其實是皮革居多,多種顏色很吸引我,最後買了很多碎皮,價格相宜。而麻線也比香港便宜一半,但因為應用不算多,我也只是買了適量。

開始見到在手作書中有介紹過的雜貨小物店,商品很特別但一點也不便宜,我一般很少購買扭扣,但有些實在太漂亮也忍不住買了幾顆,其他古董、雜貨就未能負擔了。再往前,有名的麻布店,從沒觸摸過如些柔軟舒服的麻布,我眼前的一匹匹布料仿佛變成一件件無印良品衣物,但由於麻料價格偏高,我也只是買了幾款,但意外發現特價棉料,有些很可愛的印花,決定一拼帶回家。

這裡還沒有五十分一的戰利品,太多不能盡錄

一個路口已經有四家分店的トマト,其中一家樓高五層全是賣布料,其壯觀程度叫人呆足五分鐘才能開始行動。最底一層是廉價選擇,往上開始按成份品種分類,我主要逗留在印花棉布那層,摺疊成手帕大小的布料,分好顏色系列數萬數千地整齊放置於架裡,還有很多夢幻的繽紛圖案,配搭不同沒可能買得完的各款波點印花,讓我忍不住把它們都往籃子裡堆。有點有趣是日本人的購布習慣,很自助,自助得有點無助,因為是手帕大小還好,一匹匹的還得客人自己拿到裁床,若你同時選中四、五匹,又也想重新排隊的話,還是先練好臂力才成。另一家店專門出售縫紉工具,我也稍稍添購了些香港沒有,或較難找到的工具。

眼都不眨豪花了近三萬日元,那時才過了一個多小時,而且只是我到日本的第二天,幸好當日從老師家出發已經稍晚,當時已五時多,店也開始關門,天也黑了,我也拿著大包小包準備回程。有趣的是,多次到日本,都跟朋友一起,很少自己獨個兒逛街,在回車站的途中,有個廿來歲的年輕男士,拿著兩箱蘋果,在我身旁停下來,打算跟我說話,我當時還以為他想問路,心想:「我這個遊客哪懂回答。」那男生卻說:「我現在有點尷尬,在工作中(送蘋果),但你可否等我一會?我請你去喝東西吧?」我呆住,沒想到我這把年紀還有這種魅力被男生搭訕,正在想應該用哪種語言什麼話去回應時,我不自覺搔搔頭,他還以為我在考慮,繼說:「不去嗎?我也可以再請你吃飯喔!」最後,我唯有用日文跟他說:「不好意思,我不是日本人…」他有點不好意思地笑笑,還跟我說謝謝,嘿嘿。不過,他的樣子不算太差,可惜我對日本男人沒興趣。

離開日暮里後,滿手戰利品的我便回酒店,結束第二天行程。

第三日待續...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2011日本遊記 (DAY 1)

2011日本旅行
1月10日(第一天)

9號在藍屋展覽,16號Playground個展,10-14號卻要出國,在這之前,根本沒一天敢去睡覺。只得五天四夜行程,想做的事卻一籮籮,為節省時間,沒辦法之下唯有乘加班機,凌晨一時起飛到日本。

清晨的日本


9號當晚展覽完結後,才急急趕回家收拾行李,把要到的店舖地址、地圖列印好,購物清單等整理好,趕到機場。約四小時的航程後,著陸日本。
雖然已經到過日本很多次,但自從回歸校園後,數數看,已經四年沒來了,難免有點陌生又熟識的感覺。按照大部分香港人的習慣,在機場乘電車到日暮里轉JR山手線,我依然住池袋的同一家酒店,理由當然是因為附近大量的漫畫店。

時間太早,酒店也未能Check in,寄放行李後,索性到淺草逛街去。淺草原本是我沒打算到的地方,因為我起碼去過三次,但在旅遊書看到大學芋(蕃薯/地瓜)的照片後,很想去吃吃看。當天是日本假期,成人式,滿街都是穿著和服的二十歲女生,而淺草因為是寺廟,人反而很多,所有店舖幾乎都開門做生意。期間也有很多新發現,包括買了很多比布匹更漂亮、質感很好的和紙;性質極優良的馬毛、豬毛造書刷子;還在某些角落店舖找到好幾款豆本(迷你書),滿載而歸。


傳說中的水飴,類似冰糖葫蘆,但那個糖太黏太硬,口感一般

美味無比的大學芋,可惜之後幾天都沒時間再過來吃了

逛完了淺草,製本手作人的身份要回到藝術學生上了,於是轉移到不遠的上野。當天是假期,公園旁邊的好幾家藝術館、博物館都休館了,幸國立西洋美術館仍然開館,看了個15世紀的銅板畫展,也在館中的常規展看了很多大師級如莫內、馬奈、畢加索的名畫收藏,獲益良多。

館前立了很多雕塑,連地獄之門都有,是真品嗎?不可能吧...

日本四時半開始便天黑,一晚在飛機上沒睡好,還是回酒店Check in,在房間休息準備第二天行程。第一天在日本,算是平安渡過。

(第二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