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手工造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手工造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馬屎埔造紙記


新鮮植物製紙試驗

受到YMCArts in Education Project的邀請,未來數月都會在馬屎埔村舉辦手造紙工作坊,今天一行人進村收集落葉枯枝嘗試造紙,實驗性質為主,更能試出不同風味的馬屎埔紙。

由YMCArts的同事帶領下逛了一遍,大家都在考慮哪種植物可以造紙,正常造紙的原料會是樹皮纖維,且必須經過蒸煮,而這次我們要解決不能蒸煮的問題,且能採集的都是花葉為主,離開本體可能就會收縮枯萎,造紙來說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們只能盡量多收集不同的植物逐款去試。

我們試了好幾種植物,聰明紙的意念不錯,但由於聰明葉乾後是枯黃色,不肯定聰明紙乾後是否會變色,如果植物收縮得太厲害,紙張有可能裂開或變型,所以最後還是得看看乾後的成品。

聰明葉造的聰明紙,用後真的會聰明點嗎?

香蕉葉的纖維豐富,用來蒸煮造紙效果相當不錯,但這次未能蒸煮,不敢用新鮮蕉葉製作,改用枯竭的葉來造,沒想到效果不俗。

處理一下枯蕉葉


經過蒸煮的香蕉葉就試過,枯香蕉葉造的紙感覺也不錯。

採集途中找到不知名紫色植物,雖然我知道要從新鮮植物提取顏色(尤其是紫藍系色)很困難,仍想一試,攪拌出來的紙糊其實是啡綠色,心裡都覺得應該未必能成事,幸而最後成品都能看到一點點紫色的葉皮,都有另一種風味。

遇見這不知名的紫色植物,很想試試能否造到紫色的紙。

試的時候汁液較多,覺得未必成事。

果然紙張帶啡,但也能見到點點紫色,另有風味。

用雜錦枯葉造的紙顏色豐富有趣

自己最喜歡的是香茅紙,香茅用來驅蚊蟲很普遍,但原來拿來造紙的過程也很有趣,香茅油是要提煉的,不過用攪拌器造成紙糊後,帶有很清香的香茅味,手觸摸過紙糊,亦有種涼涼的感覺,在夏天造這紙應該十分合適。


香茅紙

馬屎埔村不是原居民村,村內的植物大多是功能性的,食用、藥用或觀賞用,這裡有本地農民用心裁種的新鮮農作物,如果大家有時間,可以來參加村導賞,或到馬寶寶社區農場買本地菜啊!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埔里造紙之旅:茭白筍紙

紙匠工坊。由林政立老師主理。

2015年9月21日,由台中市出發到埔里,埔里是個小區,沒台中熱鬧,反倒像郊區,著名的地標是埔里酒廠,我到這裡來是特地去學習手工造紙的,學習的地方名為「紙匠工坊」,主理人是林政立老師。

到台灣的目的是藝術家駐村計劃,所以將會在台灣待上一個月,我就辦了個明信片計劃,讓臉書的朋友自由參與,只要參與,我就會為對方寫一張明信片,台中是第一個點,埔里是第二個點,最後一點在台北,可能因為埔里對香港人來說不是一個熱門旅遊點,很多朋友指自己連聽都沒有聽過,結果選擇埔里點明信片的朋友多達三十多人。

雖然像是個藝術計劃,但我也只是在各點購買明信片,以我對對方的印象去選,來到埔里,特產是水和紙,那我自然打算購買一些手造紙明信片,經過三天左右的造紙訓練,對於我一個怕熱、怕蟲的潔癖症女生(倒不太怕辛苦就是了),可算是挑戰很多極限,我跟林老師提及我要寫三十多張明信片到香港,想讓他賣點手造紙給我,老師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說:「買?你都在學了,何不自己作?」呃...老師,三十多張啊!總而言之,老師一點想賣紙給我的意欲也沒有。

想想,開始時我對製作宣紙全無認識,現在材料地方都有,自己製作也無不可。我在學習的是楮樹皮宣紙,是十分傳統的造紙物料,而明信片方面因我向老師提及喜歡他試作的一種茭白筍葉紙,所以老師就教我製作,變相多學了一種紙呢!

茭白筍,又名美人腿,盛產於每年5-10月,水份高熱量少,是很好的食材。埔里的水最為有名,因此這裡的農作物及以水為媒的產業特別著名,例如酒、米粉和手工紙,而茭白筍更是埔埋的其中一種特產。

茭白筍(網路圖片)
圖片來源:http://www.135travel.com/news/html/?129.html

茭白筍紙其實是使用筍的葉子,因為我們吃的話只會吃最下面白色的筍肉,而上面半個人身高的葉子一般都會被丟棄,老師一向喜歡研究不同物料造紙,覺得與其丟棄不如拿來試試,反正工坊四周都是田。

工坊旁邊的茭白筍田

不過茭白筍葉的纖維很粗,也很強韌,即使在蒸煮時加入石灰也不易熔解,所以處理上與一般構樹皮不同,茭白筍葉因為纖維太粗,也不好獨立成紙,必須添加構樹纖維托底才成,而我也想留著部份筍葉的紋理,所以清洗原料後,我先用剪刀剪開一片片,輕輕槌打再混入其他重力槌打的構樹纖維。

煮好待處理的茭筍葉

先用剪刀剪開葉片

已經受訓三天,雖然距離造張好紙的程度還遠,但三天的訓練果然不是蓋的,之前都是用大的抄簾,換明信片大小抄簾變相簡單多了,沒花多少時間就完成三十張明信片,但,我真的希望收到的朋家可以好好珍惜,抄紙很快,但原料的準備功夫則要好幾個小時,內裡可真有血有汗(血是獻給蚊子的)。

茭白筍葉混合構樹纖維,使用傳統竹簾抄紙

平常我們做手工紙大多是用太陽天然晒乾的,兼有漂白功用,第一批造的茭白筍紙其實我也是用天然烘乾的方法,但由於經驗不足壓的力道不夠,吃過午飯回來就發現紙被風吹得滿地都是,我追了半條街才拾回全部紙張,而且因為沒有乾就被吹下,紙面彎彎曲曲像薯片一樣,最後老師讓我直接使用烘桌,一般而言造紙工場才會使用,超過70度高溫,放上去數分鐘便會烘乾大大張的宣紙,這次我就拿來烘乾這些小張紙,真是大材小用(我是說烘桌啦)。(2015.09.24)

70度高溫的烘紙桌

製成品,雖然外觀上沒什麼特別,但每張有血有汗哩~

早幾天斬樹撈紙,每天騎單車上課下課,對於我這種少運動的人來說已經是極限,把明信片拿回來後我休息了兩天才有力氣去寫,再過一天便要離開埔里去台北,結果臨離開前那一晚我寫到凌晨三點才完成30+明信片。(2015.09.28)

30+明信片奮鬥中

知道這個血汗故事的朋友當然後喜歡我製作的明信片,但聽說有朋友的家人收到時只看到背面沒看到字,以為是垃圾就丟掉,幸而最後被救回來。這次造紙之旅的小插曲,的確令人難忘~

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2015.02.16 TVB 家家有喜事 | 環保手工造紙利是封

2015年TVB邀請我為他們的農曆新年特備節目「家家有喜事」其中一個環節示範利用手造紙製作環保利是封,其實造紙方法有很多種,有簡單有複雜,這次教授的屬於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配合自己的創意,便能製作獨一無二的手造利是封。


每年新年過後,總會留下一大堆已使用的舊利是封,或是之前大掃除換下來的舊揮春,這些如果直接丟掉的話,只會埋進堆田區,但這些利是封與揮春有時亦真的已經殘殘舊舊,難以重用,如果能把這些紙張製作成環保再造紙,就既環保又富有特色了。

要製作環保紙其實十分簡單,首先把準備好的紙料撕碎、浸泡,如果可以的話,最好能泡至少一晚,讓水充份滲入紙碎內,然後用攪拌器打碎,把攪碎的紙漿倒進已有水的容器內,稍為攪拌。

電視截圖

電視截圖

電視截圖

然後利用造紙架把紙漿撈起,用毛巾把多餘的水吸走,然後把紙架拿走。如果要製作超過一個利是封,就要多造一點紙了,造到足夠自己使用的數量,便利用太陽曬乾,如果在天氣乾燥的日子也可以風乾。

 
電視截圖

電視截圖


乾透之後,就把紙張裁成利是封模樣,然後在上面加上自己喜歡的裝飾,例如貼些年花的圖案,或者同樣利用再造紙的原理製作其他顏色的、其他形狀的立體紙浮雕。

電視截圖

電視截圖

節目拍攝後,當然把握機會與各位主持人合照留念啦。這次是個很好的經驗,非常感謝製作單位的邀請,希望觀眾們都可以製作自己的環保利是封!


相關介紹亦於當星期的TVB周刊 (2015.02.16) 內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