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星鑄字行,位於台北太原路的小巷,名牌成為指定拍攝對象
《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絕對值得一看,還附上以活字印刷的字樣小冊子。
印刷由古代的木刻雕版、活版發展到活字,活字粒也由木製變成鉛製,到現在,跟人手裝幀一樣,近乎全面被機器代替。大概兩小時的放映座談會,看到的,其實不只是一種文化的保育,還有已被大部份人遺忘的對漢字的熱誠,一撇一捺,全部認真處理。為了多了解活字印刷及修復銅模,一行人到訪國內找尋鉛字雕刻的老師傅,也前往日本會見同業,期間朗文堂的負責人說:「我相信活字印刷不會消失,只會改變模式活下去。」一下子,我被感動了。
之前到台灣時也特地過去日星參觀,從茫茫字海之中找尋找自己的名字,那種感覺何其興奮。其實當時除了台灣人,店內擠了不少香港人,因為香港已經沒有任何鑄字行,從事活字印刷的,也不剩幾家了。永利街的偉志印務已經結業,旁邊的印刷行也將因收購重建而被迫關門結束。大角咀也有家快樂印刷,但其實此行業也只是殘存。
天藍於日星店內體驗檢字的樂趣,當然最後投降交由老闆搞定。
《鑄字人》這紀錄片內除了對活字、鑄字作出了簡介,還有修復字模這條漫長道路的過程,當初,《磨菇》雜誌把日星現任老闆張介冠希望修復字模這個故事放上網路,並招募義工。後來行人總編輯周易正寫了的一篇相關文章,讓日星開始受到大眾的注意。最後,一群志工及張介冠先生,展開了復刻珍貴正體楷書的計畫,他們使用人手清潔每個字模,掃瞄置於網路,讓志工利用電腦軟件修復,有些字模已經破損,需要找來古時的書法字帖對比,在修復同時,又得保留一些手寫筆劃的韻味,這種韻味是現時電腦字體不能取代的。
張介冠先生向志工展示需要修復的部份
圖片來源:http://viewpoint.pts.org.tw/?p=1307
看到台灣的朋友們如此進取保留這些重要的文化遺產,其實心裡有多少唏噓,當年偉志結業,店主有意把器材捐給政府,期望能成立印刷相關的博物館或展覽館,但政府無意保留,幸得青年廣場接收並設置展覽場,可惜他們把器材全放進玻璃室隔離保護,參觀者未能親身感受機器運作。
放映會最後有約半小時的座談,請來兩位活字印刷業界的師傅,還有理工大學字體設計的講師分享,原來使用鉛字排版,快也得一個多小時,每個空位也得放置大小不同的鉛片,讓整個版面填滿,期間花的心血不足外人所道。期望我們的城市,也能學懂珍惜我們僅有的這些文化財產。
座談會上,印刷師傅興高采烈地談及自己的專業。
原文刊於:
http://www.mrrm.com.hk/index.php?route=information%2Fpeople&category=25&luo_id=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