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2015.09.10 悅閱 | 動手做書

悅讀背後:動手做書

手作書在香港興起,大人小孩都可以親手製作自己喜愛的書本。近年積極創作及推廣手工書的書本藝術家黃天盈(Tiana),從書的結構開始,介紹如何製作一本獨一無二的書。

書本藝術家黃天盈(Tiana)的書藝之路,始於父母的薰陶。「他們從事文字工作,使我從小就接觸書本。加上我在大學修讀藝術,所以很自然就把兩者融合起來。」

最初Tiana只以手作書減壓,藉著摺紙、縫線等刻板工夫,讓自己冷靜。直至2006年,她首次參加手作書節,出版自創書本,從構思外觀至內容的過程中得到趣味。後來她更到日本拜師學藝,接受正規訓練。回港後,她與幾位朋友製作迷你書《蛋誌》,把書放進扭蛋內,在扭蛋機售賣。第一批迷你書迅速售罄,翌年他們順勢舉辦迷你書作品展,書迷反應熱烈。

以扭蛋機販賣的《蛋誌》隔月出版,每期均由不同的創作者製作。

書本也是藝術品
Tiana認為,迷你書雖然小,但不會扼殺內容的深度,反而能突出精華部分。但她不想將書本藝術局限於迷你書,希望探索書本的不同可能。「大學老師問我,為何不把書本放入藝術創作,我才醒覺書本也可放入畫廊。」她在2014年開始策劃書本藝術節,邀請本地及外國書本藝術家參展,收納不同類型的作品,改變大眾對書本的概念。

和其他藝術品一樣,書本藝術講究創作者的技術水平。Tiana最難忘曾用三個月時間,製成一本真皮書。「以真皮作封面太厚,難以與書頁縫合起來。單是將皮革磨得薄如紙,就花了一星期。最後我把製成本珍藏,沒有賣出,因為投放的時間和心血是無價的。」

圖中為Tiana珍而重之的兩本手作書,
分別是真皮裝訂(下)及全書由仙人掌製成的筆記本(上)。

手作書獨特之處
Tiana說,手作風氣日盛,學習製作手工書比以前容易。「我剛做書時,香港只有少量日文或英文參考書,但現在市面上已有很多台灣翻譯本。」她也有開班授徒,但香港人的製作態度,與她在日本學藝的經驗不盡相同。「日本人很認真,把每個微小步驟都變得專業。我在香港卻遇到不少性急的學生,希望在短時間完成需時三小時的書。當然也有學生願意花時間鍛練。」她說。

製作手作書步驟繁多費時,而且人手製造產量少,但卻令每本書獨一無二。Tiana說:「商業出版有利知識的廣泛流傳,但手作書沒有出版社和編輯的限制,選材更自由。作者也可以在顏色、物料、演繹方法上發揮創意,令書本變得多元化。」

常見書本裝訂類型
圖書館裝訂:幾乎全人手製作,通常以厚紙板、皮革或布料製作封皮,著重耐用性,能更長久保護藏書。
硬皮裝訂:封皮由三塊獨立硬板組成,是目前機械生產精裝本的主要形式。
無線膠裝:即平裝,現時最常見,也是最快捷便宜的裝訂方法。
摺頁本(經摺裝):翻開書本時,頁面呈風琴形狀,也稱為中式或法式裝訂。
縫線裝:最基本的裝訂方式,以針線在靠近內頁的書頭部分裝訂,常見的有中式和日式線裝。
騎縫綴裝:俗稱「騎馬釘」,主要用於小冊子和雜誌等薄身出版物。

受訪者、書本裝訂指導:黃天盈,書本藝術家。



***節錄.轉載自
悅閱 Readlt
2015.09.10
text/ 陳映同 illustration/ Missquai
http://www.readit.hk/default.php?cmd=columnsdetail&id=194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迷你書在香港書展

早在好幾年前我已經不太願意逛香港書展,純粹覺得人太多,攤位又多又雜亂,不少更像「散貨場」,擁有多家書店會員的我,場內的小折扣並無吸引之處,不過,今年香港書展來了一個很特別的參展商,來自秘魯的參展商"The smallest books in the world",罕有地以迷你書進軍書展,更號稱所出售的書為全球最小,僅長0.8吋的一系列英文書籍。

當然,有研究過迷你書歷史的話,這個尺寸絕對不能稱之為全球最小,但在書展這個書商志在散貨、顧客則志在拾便宜心態下的商業活動中,以迷你書作為全攤商品是十分冒險而勇敢的決定,亦因為好奇的心理,驅使我過海去迫一迫。

書商攤位擠滿了小孩與家長

到達之時,攤位只有一位南美職員,內裡則擠滿了小孩與家長,果然迷你書還是最能吸引小孩子嗎?攤位內出售的迷你書最小的大概一公分高,的確很細小,為了能讓肉眼閱讀到,每頁沒有放很多字。最大的書也不過6公分高左右,書類多為世界著名童話,如《木偶奇遇記》、《愛麗絲夢遊仙境》及《小王子》等,都由插畫師重新繪製。按照美國迷你書協會的規定,迷你書的尺寸為10x10公分以內,並以肉眼能夠閱讀得到為準,歐美方面則有更細小的,歷史上,必須使用放大鏡才能閱讀的微型書例子比比皆是。

出售的迷你書多為世界著名童話

以質量來說,其實不差,不過有很明顯的批製味道,雖然職員跟我解釋這些書在工場也有部份手工製作,不過印刷及裁切都免不了機械,不能算是完全的手工書,南美的生活指數偏低,故工人薪酬也不會高,所以即使這樣的精緻製品也只是售2580元左右,買三本還會送木製小書架一個,在香港的印製成本根本不可能做到這個價錢。

在迷你書的發展,香港比起台灣實在慢了很多步,早在2007年,在台北國際書展,便以主題區設置「俄羅斯國家館」,請來俄羅斯迷你書收藏家前來並展出多達130本迷你書及微型書作品,收藏家科斯楚克 (Yaroslav Kostyuk)的藏品多達3000本,其中展出的《變色龍》只有0.0081平方公分大,是金氏世界紀錄最小的書。

部份參考資料:

蘋果日報(台灣)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715/19220129

金氏記錄
http://www.ecommercebytes.com/cab/abu/y205/m03/abu0139/s07

http://www.huaxia.com/jjtw/jtzdtw/csxc/2007/02/179576.html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70130/3219554/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2015.07.15 蘋果日報 | 擺脫書展愛搗蛋

專題籽:擺脫書展愛搗蛋

扭蛋機藏着由不同作者創作的蛋誌,宛如迷你書展。
每期蛋誌均會運到尖沙嘴及觀塘的Kubrick書店,現正推出第18期。

書展,美其名是展出書籍,近年卻淪為散貨場,各路人馬搶閘出書,旨在分一杯羹。百萬讀者乘興而來,現場人山人海、喧鬧如市,入場人次當然屢破紀錄。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書展由推動閱讀文化的場所,變成藝人明星宣傳造勢之地,與原意越走越遠。「主流」以外,民間形式反而更顯多元,手作人黃天盈把迷你手作書藏於扭蛋之內,以細取勝;灣仔富德樓的舊課本展示館,則展出不同年代的數學課本,回憶學生年代的青葱歲月。

手作蛋誌 一口知識
朋友說Kubrick、艺鵠書店,或中環PMQ概念店Open Quote有一部「蛋治」扭蛋機。聽此奇聞,於是前往一看,喔!原來是「蛋誌」,而非蛋治。隔着扭蛋機,未能看清扭蛋裏是何物。入錢,一扭,蛋應聲出來,定睛細看,原來是一本迷你書。顧名思義,蛋誌是扭蛋內的小雜誌,每逢單數月份出爐,作者根據主題各自人手裝裱,形式不拘,可是三尖八角、可是一串紙條,藏於扭蛋之內。記者抽到一本像字條的小書,開合之後,書裏的手掌圖案便連接起來,正切合今期的主題——「半」,滿有詩意,任由讀者聯想。

隨機閱讀 獨立創作
蛋誌猶如生活小便條,一個窩心的訊息,如同蛋治,可作精神食糧。蛋誌創辦人黃天盈(Tiana)說每顆扭蛋猶如不同專欄,要獲得心儀的迷你書,需要一點運氣,也是其有趣之處,「隨機性讓讀者有更多機會接觸各類書籍,相比書店的『豬肉枱』,賣出的機會也較均等。」她希望藉此挑戰讀者的閱讀習慣,「為何書一定是長方形?為何只能一頁頁地翻?」在她看來,閱讀、書籍、寫作,均有許多可能性,正如書展,可以是一部扭蛋機。
蛋誌來到第18期,從最初八位迷你書手作人,慢慢增加至三十多位作者輪流創作,至今合共出版了逾百本迷你書,藉此推廣book art(書本藝術)及獨立出版。事實上,獨立出版人早已在倫敦書展尋獲生機,香港的卻兀自隻身打拼,「獨立出版沒太多掣肘,由設計、內容到物料都有很多可能性。」

讀書時期,Tiana主修繪畫,十多年前已嘗試手做迷你書,視之為減壓興趣。她亦曾出版正常尺寸的著作,但覺得所需心力很大,常思考如何輕鬆一點、繼續創作,「這代人不要說寫長篇小說,即使看都很困難,但是否因為寫不了五萬字而停止創作呢?偶爾寫詩或短文又是否可以?我覺得寫作不一定很複雜。」2011年,她遠赴日本學習製作迷你書,在當地見識了名為「豆本」的扭蛋迷你書,「那是一些簡單摺叠的書本廣告傳單。」無獨有偶,她本身有儲藏扭蛋機的興趣、也出版過迷你書,覺得這個閱讀概念很有趣,於是靈機一觸,回港後與朋友創立蛋誌。

書本藝術家黃天盈,是蛋誌及香港迷你書協會的創辦人,去年開始策展「香港書本藝術節」。

由黃天盈創作的第18期蛋誌,開合之後,手掌圖案便接合。

18期蛋誌的主題是「半」,不同作者各自演繹,作品多元有趣。

在中環PMQ舉行的「小書本.小旅行」展覽中,展出部份蛋誌迷你書。

更詳盡訪問:動新聞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special/art/20150715/19219367



***節錄.轉載自
蘋果日報
2015.07.15
記者:陳芷慧、劉東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supplement/20150715/53967992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2015.07.01 拾本雜誌 | 練習做自己

練習做自己


在香港推廣書本藝術,做了迷你手工書八年的天藍,提到老師的一番話:「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無用的經驗」。對她而言,每次經驗也是一趟練習,最後,練就更好的自己。

天藍(黃天盈)是香港迷你書協會會長,致力於推廣書本藝術。

一切從《蛋誌》開始
《蛋誌》是天藍推廣書本藝術的第一彈,由八位Artist手工製作,把迷你手工書裝載在扭蛋內,隔月出版,每期圍繞一個字的主題創作,甚具實驗性。《蛋誌》不會獨立發售,只能看運氣隨機抽中。天藍認為,讀者抽不到「心水」的手工書其實更好,可以藉此機會,讓他們多看與自己興趣有別的東西。

出版了十七期,《蛋誌》是如何決定主題的呢?每年年頭,一眾蛋員會聚在一起,討論這年的六期主題、由誰負責哪個題目。天藍說,《蛋誌》就是要打破讀者對「書」的既有觀念:沒有特定的形式,只要能說服對方、說服自己這是「書」便可以了。因此,《蛋誌》曾以多種面貌示人,譬如她做過萬花筒《天藍星》,迷你花塔餅《塔與占》,一頁一句的符咒狀作品《我殺死了另一個自己》,以及軍牌形的迷你書《戰友》。每次轉換形式,天藍也會用不同的物料來做書。雖然製作第一個版本往往最費時,但有了這個範本,練習做得熟手,自然能均速完成餘下的同款迷你書。

第17期的主題是「影」,八位Artist各自按主題設計迷你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做著做著,天藍學習調整迷你書的選題方向。由最初傾向「食字」、在書名中直接出現主題字眼;改為從字義著手,或以聯想來豐富作品的內涵。《蛋誌》第7期的主題是「涯」,應因字義「水之邊」,她把書名改為《海之邊》,用藍白兩色的畫紙疊成浪濤狀的迷你書。第10期由「同」引伸到《utopia》,說到大同世界和烏托邦。第14期的《前路》則配合主題「茫」,反思自身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每部作品都寫有詩句或短句,記錄當時當刻的想法和心情。迷你書把主題、形式和內容三者有機結合,是為了告訴讀者:「書」絕對不止於此。

 《雙詩鳥》是第2期「雙」的作品,與「相思了」同音,正反兩面各有一首情詩。(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癲九組》收錄了天藍的貓「癲仔」的種種睡相,用迷你書的方式呈現。

創作以外的「其他事」
Artist專注於創作,考慮的可能是物料、形式、製作效果等問題,但要把作品和理念推廣,不能只坐於工作室裡埋頭苦幹。處理行政問題的Admin,策劃展覽的策展人,就是把創作以外的「其他事」做好的功臣。看似三權分立,這些年來天藍卻游走其間。《蛋誌》出版之前,天藍四出尋找願意寄賣迷你書的地方,最終得到油麻地 Kubrick 答應擺放扭蛋機;現時的《蛋誌》在台灣更有銷售點。天藍認為,只要不扭曲自己的本質,商業其實毫無問題;要讓事情變得可持續,必定要從中找到維持生計的資源。《蛋誌》亦會從商業角度考慮:既要顧及時間、物料上的成本效益,又想做出感覺特別的東西,希望Artist和顧客都能以合理的付出,換取合理的回報。

這種藝術創作與商業間的平衡練習,同樣常見於展覽策劃。天藍中學時讀商科,後來到過藝廊實習,為她打下了一些策展的基礎。由2006年至今,她籌備了超過三十場展覽,今年六月中便舉辦了「書語有時」香港書本藝術節。展覽邀來十九個單位,海外Artist的機票、食宿安排,運送展品、場地佈置,舉辦工作坊、講座、教育閣⋯⋯每個環節都有天藍的蹤影。此外,她又開設手工書製作班,擔任電台節目主持,在不同的位置上推廣書本藝術。

學習未會完
「一唔識就去學,總有方法係你唔識嘅」,抱著這個信念,天藍曾經到日本拜訪紙本家山崎曜和赤井都,學習製本方法。知識可以觸類旁通,電影、建築等乍看與書本無關的東西也是養份。即使是同一種製本技巧,跟不同的老師,甚至是同一位老師學習,都能溫故知新,找到進步的空間。鞏固所學,最好的方法就是練習,當技巧熟練了,便能化為己用。

第一年讀藝術,老師劈頭便道:「要做自己」。無論Artist有多知名,也無須複製另一個他。不斷地學習和練習,是要把熟悉的磨得鋒利,把不懂的學得自如。回想起當日如何開始製作迷你書,天藍說:求學時期的她,學期末總會藉著做書來化解壓力。刻紙、摺紙等工序,一做便是數小時;這些重覆的動作,能令她頭腦更冷靜,把本來緊繃的神經舒緩下來。 練習放鬆,好好面對壓力,才能放手做自己;練習技能,純熟運用,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每一本迷你書,都是一個練習。

天上遊雲
網址:http://www.tianacloudland.com/
Facebook 專頁:tianacloudland

***節錄.轉載自
拾本雜誌
2015.07.01
記者: 煲爺
http://subooo.com/Magazine/Article?id=34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2015.06.10 文匯報 | 書中自有黃金屋 別有洞天藝語間

書中自有黃金屋 別有洞天藝語間

黃天盈與其作品《字幕》(局部)。

平日裡,我們經常為了不同的目的進行閱讀,快速瀏覽郵件處理公務,精讀小說品味文學創作,泛讀報章雜誌獲取最新資訊。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閱讀,最終目的都是理解。只有大腦消化了目之所及的文字,閱讀的過程才變得有意義。但如果我們一反常態,來個逆向操作,將已被大腦吸收的內容,用肉眼就能捕獲的美學方式呈現出來,將會是怎樣一種別致的體驗?從即日起至6月14日,前往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藝廊,參與2015年香港書本藝術節,便可與後閱讀時代的創意藝術親密接觸一番。

今年香港迷你書協會以「書語有時」為題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辦第二屆香港書本藝術節,邀請本港及日本、英國、澳洲等海外藝術家共同創作不同類別的書本藝術作品。然而,書本藝術這一概念對香港市民而言,恐怕仍較為陌生。據「書語有時」策展人黃天盈介紹,書本藝術大致可分成三大主要方向:其一是以書籍為素材開展藝術創作,書本可化身為海報、裝置,甚至是雕塑作品;其二是「人手製書」,藝術創作者會因應書中內容設計書本封面、插圖與裝訂效果,手動造書有別於傳統書本設計,通常由一個抽象的概念衍生發散成最終的設計理念;最後一項是,外形脫離「書本」層面的書藝作品,利用陶瓷、鏡像、影片等意想不到的形式去講述書裡書外的精彩。以上三種形態的書本藝術現已全部在「書語有時」集結,靜待你去發現。

壁花少年引發思考
書本在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其獨特的形象,未必是書架上整齊排列的長方體。藝術家展開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為脫離書本形象的書藝作品親自定義,木之書、布之書、陶之書、新媒體書一一誕生。觀展人有可能尋尋覓覓,觀遍整個展場都沒有遇到自己心目中的書本形象,而這正是參展藝術家們希望令大眾感受到的藝術衝擊。黃天盈今次所展出的作品《字幕》正是一本無法被翻頁的「書」。

黃天盈表示《字幕》的靈感來源於一部改編自史蒂芬.切波斯基書信體同名小說電影《少年自讀日記》中的一句台詞。 黃天盈說:「本書描述了青年人成長時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如青春期和朋友相處時的爭執,校園欺凌的衝突,找不到答案的愛情等等。書中的男主角查理是一名希望可以成為作家的文學少年,對閱讀抱有極大熱情。這一點和我的成長經歷亦十分相似。所以看電影的時候,我深受感觸。特別是電影結尾處,查理一句:『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我們接受我們認為自己配得到的愛。)』打動了我。」

藝術開啟閱讀循環
書籍在書本藝術的打磨與展現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一是推動閱讀循環的載體。當得知《少年自讀日記》是由原著小說作者所執導之後,黃天盈理所當然地投入到文字閱讀中去,卻發現電影中那句令她印象深刻的台詞其實與原著小說中的翻譯出入很大。因此黃天盈陷入了關於理解的思考。「影響我們個人感受的究竟是電影畫面、台詞本身、導演『真正』的想法還是『錯誤』的翻譯呢?針對這句台詞,觀影者有相當多的詮釋方式。其中一種與我的理解最為接近--我們自認為與伴侶相配,實際上只是認命,沒有更多的選擇。」

因為看書時被文字包圍的感覺和被毛巾親密包裹的感覺十分相似。所以,黃天盈將『我們』、『相配』、『認命』三個關鍵詞抽取出來,印在毛巾上做成幕簾呼應字幕與電影。藝術家因為一本書得製一件作品,觀展者在了解藝術品的瞬間,很可能會產生閱讀衝動,書本精神就此得到傳承。雖然黃天盈強調,「書語有時」旨在推動本土書本藝術發展,希望為觀眾帶來更多思考和體會,在聆聽過書本的聲音之後,領會屬於自己的書語,並非借藝術名義推薦圖書。但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只要稍想深一層,就會發現每件作品都和閱讀、文字、書籍內容相關聯,間接地使閱讀循環生動起來。

圖)英國藝術家Mark Cockram,喜歡利用傳統物料改造書本,通常會用長時間去研究書本製作藝術,此為今次展出作品《腐爛之書》。
圖)打開一本書如打開一扇門,可抵達任何地方看見任何風景,一位女生正用心探索梁淑莊作品《門》中的世界。
圖)為了挖掘城市中潛藏的書本藝術愛好者,本屆書本藝術節特增設「公開徵集」環節,邀請市民手工製書,並為其提供展示平台。
圖)盧卓妍作品《無字情書》

資訊泛濫削弱聯想力
梁耀華作品《如果我們看得見》像是一個立體的思維地圖。與《字幕》不同,書籍在期間保留了自己的固有形態。有形的白線,人為地將散落的書群與飛機模型、鬧鐘、礦泉水瓶、小刀等雜物串聯在一起。梁耀華認為,書籍是被紙張銜接的文字,聯想是拼貼閱讀的工具,只是我們常常忽略了書本和思考想像之間的關係,而《如果我們看得見》把聯想具象化。梁耀華說:「鬧鐘顯示了唐山大地震發生的時刻,自然白線那頭就是《唐山大地震》一書,契訶夫的《兇殺》和一把小刀捆綁在一起。兒時看書浮想聯翩,慢慢長大反而愈來愈少,導致該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現在資訊太多,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真實的圖像,所以聯想的空間反而小了。」

圖)《如果我們看得見》(局部)
圖)梁耀華

相關講座:
從書籍修復、設計到藝術
講者:黎鎮英、陳曦成、黃天盈
時間:13.6.2015 2:30-3:30pm



***節錄.轉載自
文匯報
2015.06.10
採訪、攝影:趙僖
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6/10/OT1506100018.htm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2015.06.09 星島日報 | 書本藝術多面睇


書本藝術多面睇

去年八月,首屆《香港書本藝術節》舉行,策展人天藍(Tiana)跟朋友說笑,如果展覽有五十人參加便當成功,結果只是開幕當天,來者便超過二百人。「雖然有些觀眾以為是書展、設計展。」她才發現大眾對書本藝術的印象是很不一樣的,但來者不拒,她都很有耐性跟他們逐一介紹書本藝術為何物。「我辦這些展覽的目的,便是想告訴普羅大眾,書本藝術不止設計的層面,還涉及文本、圖片、翻閱經驗等等,書本可以這樣去『閱讀』。」

去年的經驗,給天藍打下一支強心針,今年便再接再厲,舉辦第二屆展覽,而且規模更大,展期從三日擴至九天,她也找到贊助商,多了資金,除了向本地創作人招手,還邀請四位外國藝術家來港參展,包括英國的Mark Cockram、澳洲的Jayne Dyer、日本的山崎曜和赤井都。Jayne Dyer和山崎曜是她的老師,其餘兩位是她久仰大名的藝術家,她特別設計了講座,由幾位遠道而來的藝術家主講,給對書本藝術有興趣的本地觀眾一次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

臥虎藏龍
本屆《香港書本藝術節》共設四個類別:概念、裝幀、獨立出版和公開徵集,她說短短兩個月內,便收到百多件公開徵集的作品,反應很好。「以為香港沒有甚麼人做書本藝術,其實不然,而且質素很高。不知道是愈來愈多人投入這門創作,還是香港一直都臥虎藏龍?」智海、急急子等為人熟悉的名字,以及一班《蛋誌》創作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生,也在參展者名單之中,若計件數,是次展覽便羅列了逾二百件書本藝術作品,形式卻不拘一格,好像錄像、陶瓷、裝置等不同創作媒介,也大派用場,例如天藍的作品《字幕》,便是在多條黑色毛巾上雕寫文字:「我們以為是相配,其實是認命(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那是她從電影《少年自讀日記》摘取的一句對白。

「我覺得這句對白很型,也很喜歡電影,後來便買了原著小說、中譯本、電影DVD,發現不同版本對這句對白有不同譯法。」作品中一句說話,能影響觀眾或讀者對作品的思考乃至人生觀。「但這不一定跟原著有關,而是跟翻譯有關,我覺得很奇妙。」這個關於「文字」、「閱讀」的反思,她便在《字幕》表現出來。

既創作又策展,天藍在這幾年間活躍於書本藝術。「很難說做得夠不夠,這個城市是否需要書本藝術,也不是我能夠控制。」她亦坦言沒有宏大志向要推廣書本藝術,「只是興趣使然,又有機緣,便繼續以自己的方法把書本藝術與大家分享。」籌辦這次展覽後,她覺得不勝負荷,一邊接受訪問,一邊爭取時間埋首完成即將展出作品的她,笑言展覽後計畫暫停策展工作一年,專心創作。「我最想做的始終是創作。」

圖)天藍既創作又策展,在這幾年間活躍於書本藝術。
圖)第二屆《香港書本藝術節》共設四個類別:概念、裝幀、獨立出版和公開徵集。

個人簡介:
天藍,本名黃天盈,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二○一二年創辦獨立出版計畫《蛋誌》,以雙月刊形式出版至今。

第二屆《香港書本藝術節》
日期:即日(6月9日)至6月13日/11:00am至8:00pm
6月14日/11:00am至6:00pm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藝廊
石硤尾白田街30號
查詢:2556 0499

***節錄.轉載自
星島日報(E07 | 文化廊 | 答客問)
2015.06.09
文、圖:黃子翔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2015.06.05 DBC 也文也武


書本藝術家顛覆傳統書本模式,將新世代藝術呈現於世。

節目重溫:
http://www.dbc.hk/radio4/programme-archive/Id/17012

***節錄.轉載自
DBC
也文也武 | 也文也武大笪地
2015.06.05
主持︰Zita、蘇肇朗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2015.06.02 DBC 文化時刻


嘉賓:香港迷你書協會會長黃天盈(天藍)

「手造書是我最喜歡的媒介。」-黃天盈(天藍)

鍾情手造迷你書的黃天盈(天藍)為香港迷你書協會會長、迷你雜誌總編。取得澳洲皇家理工學院藝術文學士學位,亦曾赴日本學習造書。於2012年創辦《蛋誌》扭蛋雙月迷你雜誌至今。積極推動本港手造書,開班授徒,並在去年策劃首屆香港書本藝術節。

節目重溫:
http://www.dbc.hk/main/programme-archive/Id/16888

***節錄.轉載自
DBC
文化時刻
2015.06.02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2015.06.01 號外 | 《蛋誌》-扭蛋機中的迷你書實驗



《蛋誌》-扭蛋機中的迷你書實驗

與其問一本書可以有多「大」,不如問它可以有幾「細」。也許你會想,從封面、文章,至排版、釘裝,書的尺寸總不能太小吧?然而,《蛋誌》(EGGWICH) 告訴我們:一本雜誌可以只有45毫米,甚至放在扭蛋機中售買,每本盛惠30元。

出版這件「小」事
《蛋誌》於2012年成立,總編輯兼創辦人之一TIANA WONG(天藍)說:她本來跟幾位「自發作」的朋友在JCCAC市集售賣迷你書,後來發現市場反應不錯,於是決定變成一個定期出版計劃。「大家想嘗試做一些可持續,而且可以自己『話事』的創作。我們就像雜誌中的專欄作者,每個人負責一個專欄,每個專欄有自己的風格,只不過不是集合在同一本雜誌中,而是分拆開八本小書。」於是《蛋誌》便以「雙月刊」的形式定期推出作品,每期以一個中文單字為題,邀請八位藝術家參與創作。雖然《蛋誌》只是一個小規模的出版計劃,但TIANA仍期望能為香港出版界帶來一點「小小的」衝擊。「以前很多人都覺得出版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要有出色的文筆和合適的機緣,又需要有人願意投資,充滿被動因素。但我們開始做《蛋誌》後,不少人都發覺可以用個人名義獨立出版。」出版書籍不再是「大」事,原來可以是一件很迷你的「小」事。

擴闊對書本藝術的想像
也許對大部份香港人而言,書就是一本長方或正方形的東西,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外觀還是次要。TIANA覺得這個想像太過狹窄,對她而言,書籍是一件藝術品:「香港人覺得書一定是這樣的,但其實外國一早將書本藝術放在博覽會和畫廊中展覽。」她多次強調,《蛋誌》迷你書以BOOK ART為藍本,它不是專屬於文學或書籍設計,而是一種藝術,即內容和書本外觀之間具有強烈聯繫,因而成為一個整體。她補充:「你更不能說迷你書只是一個精緻的手工藝製品,因為它並不只是剪貼和釘裝那麼簡單,而是融入了作者的創作概念和文字內容。」

實驗「書」的可能性
雙、後、涯、卦、久、同、孖、黑、行、茫,這些都是《蛋誌》過去的主題,至今已推出了17期,最新一期的主題是「影」。從主題、書籍外形設計至售賣形式,充滿了實驗意味。

「我想做一些實驗,試驗到底書的可能性有多大,讀者可以接受的挑戰有多高。」TIANA說。的確,我們可以看到《蛋誌》每期的書都是奇形怪狀的,一卷迷你廁紙、一座黑色的摺紙大廈、一個載著情信的火柴盒、一個翻頁的半月時鐘、甚至一顆刺了圖紋的並頭蓮,通通都可以是一本書。TIANA在第五期創作了一個萬花筒外形的書:「我把詩放在扭蛋內,然後做了一個萬花筒,主要關於城市和觀星,有人質疑我:『這樣也算是書?』對我而言,這是書,因為設計概念圍繞著那首詩。」她又補充:「坊間書籍設計的限制較大,沒有出版社願意付出高成本造書,加上這些書奇奇怪怪的,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放上架的。」

若你對以上提及的書有興趣,想立刻去購買的話,很抱歉,你只能碰運氣了。因為《蛋誌》迷你書是放在扭蛋機中售賣的,扭出來的是哪個作品,完全視乎緣份。這是一個充滿實驗性的售書模式,TIANA指出:「不少藝術家的作品其實都很出色,但人們卻因為一時未理解到他的設計概念,於是覺得不夠漂亮、不想購買,我們希望能改變這個情況。」

圖)WAN CHIU的作品「並頭蓮」。
圖)「關讀以外-香港書本藝術節2014」中的《蛋誌》展牆。
圖)位於台灣鹿皮工作室的《蛋誌》扭蛋機

《蛋誌》的售賣地點:
香港
KUBRICK油麻地店及觀塘APM店
HONG KONG ARTS CENTRE地下
藝鵠書店

台北
鹿皮工作室

***節錄.轉載自
號外 City Magazine
issue #465
2015.06.01
Text by 劉偉琪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2015.05.30 明周 | 書本藝術節

書本藝術節



對製書技藝大感好奇的天藍曾跟黎鎮英學習製作書本,也曾到世界各地學習,從而在香港聚集一班志同道合者製作迷你藝術書。「因為本身喜歡看書,也喜歡寫,但內容不一定很多。造一大本小小字會被罵,造迷你版就剛好。」他們打破書本的固有形態與表達方式,傳達心中的概念。

書本藝術節來到第二屆,更請來世界各地的書本藝術家參與展覽、教學,並分享創作心得,也請來香港的設計師和修復書籍的黎鎮英等分享經驗。同時徵集各屆創作的迷你書比賽展覽。外國早有書本藝術的專門課程,但香港就難得有這種關於書本藝術家的平台。

圖)天藍製作迷你書原是一個自我療癒的過程,精細的手工勞作令她扰卻煩惱。
圖)藝術家Mark Cockram的《腐爛之書》以天然元素製成,經腐爛後回歸自然同時創建新宇宙。
圖)公開徵集的得獎作品之一為盧曉峰的《塵》,風琴般拉開的內頁上佈滿小點,在洞中才隱約看見滿滿的內容。
圖)日本藝術家赤井都喜以平版印刷手工製作書本,書中有自己寫的詩與圖畫。

「香港書本藝術節 2015」
日期:6月6日至14日
地點: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藝廊
查詢:2556 0499

後記:惜.字
書本的實體與內容的意義息息相關,懂得的人各自從中體味文字以外的眾多線索,是重要的文化與藝術意義。書的形態一路走來千變萬化,由不同的裝幀設計到虛擬化的電子版本。時代的需要,改變無可避免,流失的價值卻同樣難能可貴。像天藍說推廣書本藝術的艱辛,讀者一路翻閱書本,尚要「且行且珍惜」,追求知識的傳播之餘,把紙本的價值傳承,在立體的文化流轉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知識價值。

***節錄.轉載自
明周 #2429
2015.05.30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2015.05.19 有台火 | 書語有時-第二屆香港書本藝術節

接受網台「有台火」訪問,訪問於節目第二部份播出。

節目推介:Book in Time | 書語有時(第二屆香港書本藝術節)


主辦:香港迷你書協會

嘉賓:
Tiana Wong 天藍 (黃天盈) 策展人
Jade Lam 林沛鈺 - 蛋誌成員,參展藝術家,策展團隊成員
Fato Leung 梁耀華 (飛圖) - 蛋誌成員,參展藝術家,大會攝影
goby - 公開徵集 (蛋誌組) 冠軍
Alex Lau - 公開徵集 (公眾組) 冠軍

節目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32525453461257/
香港迷你書協會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iniaturebook
蛋誌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ggwich

節目重溫:
http://www.onlyone-radio.com/index.php?c=fdata&a=programme&id=3&cat_id=7&top_cat_id=1

***節錄.轉載自
有台火 EP0090
2015.05.19
主持:利耀堂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2015.05.18 腦作大業 | 書語有時 (第二屆香港書本藝術節)

第二屆香港書本藝術節「書語有時」海報

接受訪問之藝術家們:左起林沛鈺、盧卓妍、黃天盈(策展人)、余淑培、梁淑莊

接受網台腦作大業訪問,談及關於第二屆香港書本藝術節「書語有時」,內容包括:

展覽的各部份介紹
策展經驗分享
Open call 的挑戰
展覽講座預覧
一本來自越南的舊書及一個男人
無字情書
揭書的動作及門
用毛巾做字
作品「塵」,「香港動物餅」,及「亳米日記」介紹
分享各人對展覽的期待及期望
團結的重要性
小書製作工房
給你一本安靜的書
數字之書
「書語有時」名稱的由來

嘉賓:
Jade Lam 林沛鈺
Cucumber Leung 梁淑莊
Iris Lo 盧卓妍
Bobby Yu 余淑培
Tiana Wong 黃天盈

相關連結:
http://www.mindustry.hk/2015/05/190/

收聽訪問:
http://www.mindustry.hk/2015/05/190/?powerpress_pinw=2384-podcast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2015.03.27 元創方 | 扭開書仔

扭開書仔
設計視野 Design Feature by 元創方 PMQ





放入錢幣,使勁地扭呀扭。

不消三秒,骨碌一聲,一枚扭蛋跌下來。歡天喜地拆開──怎麼裡面不是玩具,而是一本書仔?

那是一群年輕手作人創作的《蛋誌》 Eggwich Mini Zine:一本獨立迷你雙月刊,每期圍繞一個字來進行創作,譬如「初」、「雙」、「行」、「歲」等等,製成品很個人,頗具實驗味道。

突破書本既定形態,一座山的可讀性又怎樣?

無論甚麼題材都好,每一本書都由作者人手印製裝幀,可以是一張紙,或者立體、三尖八角、甚至是一件裝置,總之體積造得特別的小,因為得塞進直徑4.5cm的扭蛋內。

當讀者的,也要做一點心理準備,扭到哪一本,就看那刻手風和運氣。

扭出來的期待,令看書多了玩味。

如此有趣的閱讀概念,是手作人天藍(Tiana)從日本帶來香港;五年前她到東京學習製作迷你書,下課後常到著名的舊書街神保町流連,發覺日本原來有一群人在製作叫「豆本」的扭蛋書,不過做法比較簡單,沒釘裝,僅僅摺起來,放進蛋殼就是,而內容多屬廣告為主。

「這玩意挺有意思,在香港可行嗎?甚至可以做得更好?」天藍開始思量。

回港後,她找來七位手作朋友,落手製作了第一期《蛋誌》,戰戰兢兢地拿到市集擺賣。豈料反應熱鬧,80本轉眼全數賣光!

《家庭什餅》是天藍07年製作的第二本手做書,當年引起不少迴響。

那次經驗,教天藍和夥伴們非常亢奮,就這樣一直斷斷續續地造迷你書,後來更主動聯絡藝文書店寄賣,讓扭蛋機正式落戶,直到今日。

在手作風行的年代,皮革陶瓷毛冷黃銅,甚麼也在百花齊放,唯獨很少人想到花時間,用紙張去做一本書。

一本本蛋誌,在展覽中破殼而出。

「我們想用迷你書,去推廣書藝(book art)。出版不一定是『大』事,細小並不代表不認真,而書本也是一種藝術,一種設計,一種手作。」

方寸間,微小卻精彩。

「我們想用迷你書,去推廣書藝(book art)。出版不一定是『大』事,細小並不代表不認真,而書本也是一種藝術,一種設計,一種手作。」

對天藍來說,這些隨機扭出來的書仔,可能性實在太多,正在一點一點的,挑戰人們的閱讀習慣。

小本書.小旅行
S314, 3/F, Staunton, PMQ (展出至2015.03.29)

***節錄.轉載自
設計視野 Design Feature by 元創方 PMQ
2015.03.27
撰文:Linus
圖片:天藍
http://www.pmq.org.hk/designfeature/spin-a-zine/?lang=ch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2015.03.24 經濟日報 | 自創迷你手工書


自創迷你手工書

隨手一張紙,對摺剪裁,再讓孩子又寫又畫,便可變成一本迷你書。做法既簡單,也可發揮別出手裁的創意,孩子拿著自創的小書,還可告訴別人:我是一個小作家。

天上遊雲工作室Tiana Wong(天藍)指出手工書的做法可簡單也可複雜,重點在於如何做得工整。她稱,近年愈來愈多港人認識手工書,當中涉及不同範疇,有些是作為設計或藝術品,有些是自資刊物,也可透過書本裝訂課程及親子工作坊等接觸。

種類繁多
Tiana笑言有書的出現便有裝訂,相傳早在一世紀時期埃及人已有書本,而第一種裝訂的方法是Coptic Binding(科普特),是一種在書背看到明綫的裝訂。「東方和西方的裝訂發展很不同,其造書及展示方法也各異,西方書籍會打直放在書架上,多用硬皮製作,可能書本挺直;而中國在未有紙張前用的是竹簡,其後用宣紙作單面印刷,較軟身可捲起閱讀,並會打橫存放在書架上。」

現時坊間手工書課程多以西方的裝訂方法為主,其種類繁多,一般有硬皮精裝、綫裝、科普等裝訂、書背會出現中空的Button Hole,還有Library Binding,是傳統歐洲有竹節位的圖書,也有直背、圓背分別。物料方面有皮革、布面、附有絹帶的Ribbon Limp...,製作者更可發揮創意,用其他物料如木板造封面,或在硬皮上加輔料凹凸裝飾,Tiana便試過用仙人掌的刺為書本裝飾。

日本學藝
Tiana曾分別到日本及台灣學藝,也曾在港修讀有關書本修復的課程。「到日本是學皮革書及造紙,除了學技術,也學到了日本人認真的態度,他們對每個步驟的要求也一絲不苟,如何選工具,如何擺放,也有嚴格指引。」她現時對學生的要求也有相同取向,課堂上會盡量多作圖解,讓學生能清楚每一個細節。

她強調,書本製作在英國有相關學位及碩士學位可研讀,她唸大學時主修藝術,曾想過利用手工書作為創作媒介,因興趣更想深入了解,而在造書的過程中,更讓自己找到放鬆的空間。「百多二百張紙要平整剪裁,既重覆也需要耐性,其實是很沉悶、刻板的工序,但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卻令我紓緩壓力。」

現時Tiana也會透過展覽及工作坊,推廣手工書創作。她一般會建議年幼孩子與家長一起參與,小學三年級以後才自行學習。「因造書始絡要使用利器如美工刀、錐等工具,要注意安全。」

自家本子
親子工作坊多會造一些基本的書仔,如三孔裝訂,其材料、工具、做法都較簡單,並可配合寫作、拼貼及繪圖,讓小朋友構思「這本書可以寫甚麼?畫甚麼?」或創作獨一無二的自家本子。

三孔裝訂
1. 先把紙張對摺、拍齊、按適當的距離(可自行擬定)打3個孔;
2. 封面可選用硬卡紙、花紙或顏色紙,剪裁要較內頁稍大,把封面的四邊向內摺並貼合,也可把書的第一頁貼在封面內頁上;
3. 用針綫穿連3個孔,縫妥。
難度:摺紙及切紙最考功夫,因即使只切斜了1mm,整本書便會不整齊。

風琴摺裝訂
1. 把不同顏色的紙切成大小相同的等份,對摺;
2. 把一張紙的後頁與另一張紙的前頁貼上,壓平;
3. 設計封面及內容,拉開便成一本風琴狀的小書。
難度:風琴摺裝訂看似簡單,但要黏得平整難度較縫綫還要高。

Tiana笑言,對於能做一本自己的小書,或可用來寫寫畫畫的本子,小朋友都會很興奮。「小朋友上課時往往較家長更留心,大人心態上可能覺得剪紙切紙自己一定識,但一些細微的步驟,正是要小心注意,有時候小朋友反過來提醒家長:唔係咁架,Miss話要這樣...而家長則會較著重安全問題,因此課堂上經常可看到親子間互相提點。」

由零開始創作
Tiana早於06年接觸手工書,當時參與了「自發作創意DIY書展」,跟漫畫家智海由零開始學造書,第一本作品是《爬》,自行構思、設計、印刷到裝訂,製作了40本。第二年再參與,製作了一本沒有裝訂的書《家庭什餅》,內容是關於兩位去世親人的生活瑣碎事,以圖文演繹,但排時間序顯得困難,便讓它打散,再用不織布造了一個餅罐狀的盒子盛載。她笑言:「創作時翻看舊照,發現了很多嘉頓雜餅罐的蹤影,因此也希望把書的外表與內容融合一起,那時縫了60個餅罐,造到喊!」

圖)仿效日本豆本協會用扭蛋賣迷你書的意念,在港推出曾試過一天內賣了80本。
圖)手工書可以有不同的組裝,Tiana的作品便有用木板及仙人掌等物料製作封面,裝飾性強,而除了手工書,也可製作相框及相簿。
圖)不同裝訂方法的書背。
圖)一般工作坊會學習的基本裝訂。
圖)工具不可缺,Tiana愛用OLFA美工刀,因切紙夠力,一刀切不會斷斷續續。另有間尺、鉛芯筆,及用來幫助壓平紙張的牛骨刀。
圖)Tiana背後是從日本收藏到不同類型迷你書。
圖)Tiana早期的手工書作品。

手工書工作坊
查詢:2556 0499
上課地點:尖沙咀/荃灣

***節錄.轉載自
經濟日報(C9 親子廊)
2015.03.24
撰文、編輯:李越樺
部份圖片:受訪者提供
美術:勞偉健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2015.03.13 蘋果日報 (台灣) | 創意新鮮事 扭出新知識

創意新鮮事 扭出新知識

把書本控制在45毫米,比一般正規書刊更多變化、創意,而透過扭蛋的過程讓讀者也多了一份期待感。

由香港藝術家天藍所創立的天上遊雲,結合許多在地藝術家所發行的「蛋誌」(扭蛋迷你雙月誌),裡頭有微型小說、散文、畫冊等,每本都是手工製作,而且僅有45毫米、每頁不超過50字的迷你書。以扭蛋作為出售迷你書的媒介,除了有趣外,透過扭蛋機的隨機性,讓每一件作品的出售機率均等,也讓一些讀者多了個機會去接觸自己平常不會選擇的類型書籍。看完後覺得香港文創真的很厲害,理念也非常獨特,如果這台扭蛋機在台灣了話,肯定會造成許多藝文青年瘋狂喜愛吧!(顏佩瑩/綜合報導)

「蛋誌」要打破一般人對書本的框架,讓書本可以只是一張紙或三角形等,不在只是一頁一頁翻的書,而是一件裝置品或藝術品。

每本書都是創作人親手製作,每款限量15本,非常珍貴。

***節錄.轉載自
台灣蘋果日報
2015-03-13 12:30
記者:顏佩瑩
圖片來源:蛋誌 eggwich
http://m.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313/573227/

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2015.02.16 TVB 家家有喜事 | 環保手工造紙利是封

2015年TVB邀請我為他們的農曆新年特備節目「家家有喜事」其中一個環節示範利用手造紙製作環保利是封,其實造紙方法有很多種,有簡單有複雜,這次教授的屬於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配合自己的創意,便能製作獨一無二的手造利是封。


每年新年過後,總會留下一大堆已使用的舊利是封,或是之前大掃除換下來的舊揮春,這些如果直接丟掉的話,只會埋進堆田區,但這些利是封與揮春有時亦真的已經殘殘舊舊,難以重用,如果能把這些紙張製作成環保再造紙,就既環保又富有特色了。

要製作環保紙其實十分簡單,首先把準備好的紙料撕碎、浸泡,如果可以的話,最好能泡至少一晚,讓水充份滲入紙碎內,然後用攪拌器打碎,把攪碎的紙漿倒進已有水的容器內,稍為攪拌。

電視截圖

電視截圖

電視截圖

然後利用造紙架把紙漿撈起,用毛巾把多餘的水吸走,然後把紙架拿走。如果要製作超過一個利是封,就要多造一點紙了,造到足夠自己使用的數量,便利用太陽曬乾,如果在天氣乾燥的日子也可以風乾。

 
電視截圖

電視截圖


乾透之後,就把紙張裁成利是封模樣,然後在上面加上自己喜歡的裝飾,例如貼些年花的圖案,或者同樣利用再造紙的原理製作其他顏色的、其他形狀的立體紙浮雕。

電視截圖

電視截圖

節目拍攝後,當然把握機會與各位主持人合照留念啦。這次是個很好的經驗,非常感謝製作單位的邀請,希望觀眾們都可以製作自己的環保利是封!


相關介紹亦於當星期的TVB周刊 (2015.02.16) 內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