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迷你書在香港書展

早在好幾年前我已經不太願意逛香港書展,純粹覺得人太多,攤位又多又雜亂,不少更像「散貨場」,擁有多家書店會員的我,場內的小折扣並無吸引之處,不過,今年香港書展來了一個很特別的參展商,來自秘魯的參展商"The smallest books in the world",罕有地以迷你書進軍書展,更號稱所出售的書為全球最小,僅長0.8吋的一系列英文書籍。

當然,有研究過迷你書歷史的話,這個尺寸絕對不能稱之為全球最小,但在書展這個書商志在散貨、顧客則志在拾便宜心態下的商業活動中,以迷你書作為全攤商品是十分冒險而勇敢的決定,亦因為好奇的心理,驅使我過海去迫一迫。

書商攤位擠滿了小孩與家長

到達之時,攤位只有一位南美職員,內裡則擠滿了小孩與家長,果然迷你書還是最能吸引小孩子嗎?攤位內出售的迷你書最小的大概一公分高,的確很細小,為了能讓肉眼閱讀到,每頁沒有放很多字。最大的書也不過6公分高左右,書類多為世界著名童話,如《木偶奇遇記》、《愛麗絲夢遊仙境》及《小王子》等,都由插畫師重新繪製。按照美國迷你書協會的規定,迷你書的尺寸為10x10公分以內,並以肉眼能夠閱讀得到為準,歐美方面則有更細小的,歷史上,必須使用放大鏡才能閱讀的微型書例子比比皆是。

出售的迷你書多為世界著名童話

以質量來說,其實不差,不過有很明顯的批製味道,雖然職員跟我解釋這些書在工場也有部份手工製作,不過印刷及裁切都免不了機械,不能算是完全的手工書,南美的生活指數偏低,故工人薪酬也不會高,所以即使這樣的精緻製品也只是售2580元左右,買三本還會送木製小書架一個,在香港的印製成本根本不可能做到這個價錢。

在迷你書的發展,香港比起台灣實在慢了很多步,早在2007年,在台北國際書展,便以主題區設置「俄羅斯國家館」,請來俄羅斯迷你書收藏家前來並展出多達130本迷你書及微型書作品,收藏家科斯楚克 (Yaroslav Kostyuk)的藏品多達3000本,其中展出的《變色龍》只有0.0081平方公分大,是金氏世界紀錄最小的書。

部份參考資料:

蘋果日報(台灣)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715/19220129

金氏記錄
http://www.ecommercebytes.com/cab/abu/y205/m03/abu0139/s07

http://www.huaxia.com/jjtw/jtzdtw/csxc/2007/02/179576.html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70130/3219554/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2015.07.15 蘋果日報 | 擺脫書展愛搗蛋

專題籽:擺脫書展愛搗蛋

扭蛋機藏着由不同作者創作的蛋誌,宛如迷你書展。
每期蛋誌均會運到尖沙嘴及觀塘的Kubrick書店,現正推出第18期。

書展,美其名是展出書籍,近年卻淪為散貨場,各路人馬搶閘出書,旨在分一杯羹。百萬讀者乘興而來,現場人山人海、喧鬧如市,入場人次當然屢破紀錄。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書展由推動閱讀文化的場所,變成藝人明星宣傳造勢之地,與原意越走越遠。「主流」以外,民間形式反而更顯多元,手作人黃天盈把迷你手作書藏於扭蛋之內,以細取勝;灣仔富德樓的舊課本展示館,則展出不同年代的數學課本,回憶學生年代的青葱歲月。

手作蛋誌 一口知識
朋友說Kubrick、艺鵠書店,或中環PMQ概念店Open Quote有一部「蛋治」扭蛋機。聽此奇聞,於是前往一看,喔!原來是「蛋誌」,而非蛋治。隔着扭蛋機,未能看清扭蛋裏是何物。入錢,一扭,蛋應聲出來,定睛細看,原來是一本迷你書。顧名思義,蛋誌是扭蛋內的小雜誌,每逢單數月份出爐,作者根據主題各自人手裝裱,形式不拘,可是三尖八角、可是一串紙條,藏於扭蛋之內。記者抽到一本像字條的小書,開合之後,書裏的手掌圖案便連接起來,正切合今期的主題——「半」,滿有詩意,任由讀者聯想。

隨機閱讀 獨立創作
蛋誌猶如生活小便條,一個窩心的訊息,如同蛋治,可作精神食糧。蛋誌創辦人黃天盈(Tiana)說每顆扭蛋猶如不同專欄,要獲得心儀的迷你書,需要一點運氣,也是其有趣之處,「隨機性讓讀者有更多機會接觸各類書籍,相比書店的『豬肉枱』,賣出的機會也較均等。」她希望藉此挑戰讀者的閱讀習慣,「為何書一定是長方形?為何只能一頁頁地翻?」在她看來,閱讀、書籍、寫作,均有許多可能性,正如書展,可以是一部扭蛋機。
蛋誌來到第18期,從最初八位迷你書手作人,慢慢增加至三十多位作者輪流創作,至今合共出版了逾百本迷你書,藉此推廣book art(書本藝術)及獨立出版。事實上,獨立出版人早已在倫敦書展尋獲生機,香港的卻兀自隻身打拼,「獨立出版沒太多掣肘,由設計、內容到物料都有很多可能性。」

讀書時期,Tiana主修繪畫,十多年前已嘗試手做迷你書,視之為減壓興趣。她亦曾出版正常尺寸的著作,但覺得所需心力很大,常思考如何輕鬆一點、繼續創作,「這代人不要說寫長篇小說,即使看都很困難,但是否因為寫不了五萬字而停止創作呢?偶爾寫詩或短文又是否可以?我覺得寫作不一定很複雜。」2011年,她遠赴日本學習製作迷你書,在當地見識了名為「豆本」的扭蛋迷你書,「那是一些簡單摺叠的書本廣告傳單。」無獨有偶,她本身有儲藏扭蛋機的興趣、也出版過迷你書,覺得這個閱讀概念很有趣,於是靈機一觸,回港後與朋友創立蛋誌。

書本藝術家黃天盈,是蛋誌及香港迷你書協會的創辦人,去年開始策展「香港書本藝術節」。

由黃天盈創作的第18期蛋誌,開合之後,手掌圖案便接合。

18期蛋誌的主題是「半」,不同作者各自演繹,作品多元有趣。

在中環PMQ舉行的「小書本.小旅行」展覽中,展出部份蛋誌迷你書。

更詳盡訪問:動新聞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special/art/20150715/19219367



***節錄.轉載自
蘋果日報
2015.07.15
記者:陳芷慧、劉東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supplement/20150715/53967992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2015.07.01 拾本雜誌 | 練習做自己

練習做自己


在香港推廣書本藝術,做了迷你手工書八年的天藍,提到老師的一番話:「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無用的經驗」。對她而言,每次經驗也是一趟練習,最後,練就更好的自己。

天藍(黃天盈)是香港迷你書協會會長,致力於推廣書本藝術。

一切從《蛋誌》開始
《蛋誌》是天藍推廣書本藝術的第一彈,由八位Artist手工製作,把迷你手工書裝載在扭蛋內,隔月出版,每期圍繞一個字的主題創作,甚具實驗性。《蛋誌》不會獨立發售,只能看運氣隨機抽中。天藍認為,讀者抽不到「心水」的手工書其實更好,可以藉此機會,讓他們多看與自己興趣有別的東西。

出版了十七期,《蛋誌》是如何決定主題的呢?每年年頭,一眾蛋員會聚在一起,討論這年的六期主題、由誰負責哪個題目。天藍說,《蛋誌》就是要打破讀者對「書」的既有觀念:沒有特定的形式,只要能說服對方、說服自己這是「書」便可以了。因此,《蛋誌》曾以多種面貌示人,譬如她做過萬花筒《天藍星》,迷你花塔餅《塔與占》,一頁一句的符咒狀作品《我殺死了另一個自己》,以及軍牌形的迷你書《戰友》。每次轉換形式,天藍也會用不同的物料來做書。雖然製作第一個版本往往最費時,但有了這個範本,練習做得熟手,自然能均速完成餘下的同款迷你書。

第17期的主題是「影」,八位Artist各自按主題設計迷你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做著做著,天藍學習調整迷你書的選題方向。由最初傾向「食字」、在書名中直接出現主題字眼;改為從字義著手,或以聯想來豐富作品的內涵。《蛋誌》第7期的主題是「涯」,應因字義「水之邊」,她把書名改為《海之邊》,用藍白兩色的畫紙疊成浪濤狀的迷你書。第10期由「同」引伸到《utopia》,說到大同世界和烏托邦。第14期的《前路》則配合主題「茫」,反思自身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每部作品都寫有詩句或短句,記錄當時當刻的想法和心情。迷你書把主題、形式和內容三者有機結合,是為了告訴讀者:「書」絕對不止於此。

 《雙詩鳥》是第2期「雙」的作品,與「相思了」同音,正反兩面各有一首情詩。(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癲九組》收錄了天藍的貓「癲仔」的種種睡相,用迷你書的方式呈現。

創作以外的「其他事」
Artist專注於創作,考慮的可能是物料、形式、製作效果等問題,但要把作品和理念推廣,不能只坐於工作室裡埋頭苦幹。處理行政問題的Admin,策劃展覽的策展人,就是把創作以外的「其他事」做好的功臣。看似三權分立,這些年來天藍卻游走其間。《蛋誌》出版之前,天藍四出尋找願意寄賣迷你書的地方,最終得到油麻地 Kubrick 答應擺放扭蛋機;現時的《蛋誌》在台灣更有銷售點。天藍認為,只要不扭曲自己的本質,商業其實毫無問題;要讓事情變得可持續,必定要從中找到維持生計的資源。《蛋誌》亦會從商業角度考慮:既要顧及時間、物料上的成本效益,又想做出感覺特別的東西,希望Artist和顧客都能以合理的付出,換取合理的回報。

這種藝術創作與商業間的平衡練習,同樣常見於展覽策劃。天藍中學時讀商科,後來到過藝廊實習,為她打下了一些策展的基礎。由2006年至今,她籌備了超過三十場展覽,今年六月中便舉辦了「書語有時」香港書本藝術節。展覽邀來十九個單位,海外Artist的機票、食宿安排,運送展品、場地佈置,舉辦工作坊、講座、教育閣⋯⋯每個環節都有天藍的蹤影。此外,她又開設手工書製作班,擔任電台節目主持,在不同的位置上推廣書本藝術。

學習未會完
「一唔識就去學,總有方法係你唔識嘅」,抱著這個信念,天藍曾經到日本拜訪紙本家山崎曜和赤井都,學習製本方法。知識可以觸類旁通,電影、建築等乍看與書本無關的東西也是養份。即使是同一種製本技巧,跟不同的老師,甚至是同一位老師學習,都能溫故知新,找到進步的空間。鞏固所學,最好的方法就是練習,當技巧熟練了,便能化為己用。

第一年讀藝術,老師劈頭便道:「要做自己」。無論Artist有多知名,也無須複製另一個他。不斷地學習和練習,是要把熟悉的磨得鋒利,把不懂的學得自如。回想起當日如何開始製作迷你書,天藍說:求學時期的她,學期末總會藉著做書來化解壓力。刻紙、摺紙等工序,一做便是數小時;這些重覆的動作,能令她頭腦更冷靜,把本來緊繃的神經舒緩下來。 練習放鬆,好好面對壓力,才能放手做自己;練習技能,純熟運用,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每一本迷你書,都是一個練習。

天上遊雲
網址:http://www.tianacloudland.com/
Facebook 專頁:tianacloudland

***節錄.轉載自
拾本雜誌
2015.07.01
記者: 煲爺
http://subooo.com/Magazine/Article?i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