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2016.09.28 東方日報 | 《蛋誌》周年展探索書本藝術

《蛋誌》周年展探索書本藝術



在一般人眼中,書本的組成離不開紙張、文字、圖畫等元素,但當我們跳出這個固有框框再加以思索,書本可以甚麼形式呈現?

本地扭蛋迷你雙月誌《蛋誌》把書本的尺寸規限在直徑45毫米的扭蛋內,以不同形式表達書本藝術,扭蛋內可能是花生一顆或毛巾一角,視乎創作者如何定義書本。《蛋誌》成立已有4年之久,這趟周年展覽不止討論何謂迷你書,而是對書本藝術作進一步探索。

書本形式不受限制
回想起《蛋誌》的育成,創辦人天藍指整個計劃是在日本期間受到啟發。「本身修讀純藝術,對書本有一份情意結,約10年前開始以獨立出版的形式造書,並到日本學藝,那時發現當地人愛以廉價的扭蛋書作廣告,於是我抽取箇中意念,把書本製作得更細緻精美。」由4年前創刊至今,《蛋誌》已出版至第25期,每期以一個中文字為主題,任由藝術家進行延伸創作,只要可放進扭蛋,書本的物料和形狀都不受限制,試過有藝術家在蛋內放置一枚種子,並以種子萌芽比喻揭頁的狀態,這牽涉到一個問題:何謂書本藝術?對此,天藍亦思索不斷。「早期我看書本藝術會是一本本實體書堆砌出來的作品,但創作過程中,書本會被破壞,個人不特別喜歡此方式,後來發現以另一種方式呈現書本中的某些形式和內容,也可以是書本藝術,便向這方面繼續研究。」

多思考可啟發創意
談到書本的定義,天藍認為,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它應該是有故事的。「每本書都應該帶着一些訊息,透過文字表達是最直接的。舉例說,我把文字分別貼在牆壁,牆壁便成了書頁……每人對書本的定義都不同,只要作品上的書本元素說得通,那便可以了。」因為沒有答案,引起無限討論和思索,亦令書本藝術的趣味性大增。天藍續指,《蛋誌》由構思、設計到入蛋殼都是由她和一眾編輯部職員包辦,到了每年9月要籌備周年展覽更是心力交瘁,但慶幸眾人的努力總算得到回報,由當初只在市集出沒,到現在能於書店內寄賣,甚至走入台灣。「整個《蛋誌》計劃是希望人們多思考,不只是書本,一件物件是否只有固有面貌?可否以另一個形式呈現?多思考是啟發創意的關鍵。」

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至10月2日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富德樓14樓艺鵠
facebook:www.facebook.com/eggwich

是次展覽特意推出《蛋誌》圖鑑,把過去的作品輯錄成書。

最新一期《蛋誌》以「結」為主題。

《蛋誌》創辦人天藍

經過一眾編輯部同事的努力,愈來愈多人認識《蛋誌》。

***節錄.轉載自
東方日報
2016.09.28
撰文:余彩瑜
攝影:蔡浩文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lifestyle/20160928/00321_002.html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馬屎埔造紙記


新鮮植物製紙試驗

受到YMCArts in Education Project的邀請,未來數月都會在馬屎埔村舉辦手造紙工作坊,今天一行人進村收集落葉枯枝嘗試造紙,實驗性質為主,更能試出不同風味的馬屎埔紙。

由YMCArts的同事帶領下逛了一遍,大家都在考慮哪種植物可以造紙,正常造紙的原料會是樹皮纖維,且必須經過蒸煮,而這次我們要解決不能蒸煮的問題,且能採集的都是花葉為主,離開本體可能就會收縮枯萎,造紙來說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們只能盡量多收集不同的植物逐款去試。

我們試了好幾種植物,聰明紙的意念不錯,但由於聰明葉乾後是枯黃色,不肯定聰明紙乾後是否會變色,如果植物收縮得太厲害,紙張有可能裂開或變型,所以最後還是得看看乾後的成品。

聰明葉造的聰明紙,用後真的會聰明點嗎?

香蕉葉的纖維豐富,用來蒸煮造紙效果相當不錯,但這次未能蒸煮,不敢用新鮮蕉葉製作,改用枯竭的葉來造,沒想到效果不俗。

處理一下枯蕉葉


經過蒸煮的香蕉葉就試過,枯香蕉葉造的紙感覺也不錯。

採集途中找到不知名紫色植物,雖然我知道要從新鮮植物提取顏色(尤其是紫藍系色)很困難,仍想一試,攪拌出來的紙糊其實是啡綠色,心裡都覺得應該未必能成事,幸而最後成品都能看到一點點紫色的葉皮,都有另一種風味。

遇見這不知名的紫色植物,很想試試能否造到紫色的紙。

試的時候汁液較多,覺得未必成事。

果然紙張帶啡,但也能見到點點紫色,另有風味。

用雜錦枯葉造的紙顏色豐富有趣

自己最喜歡的是香茅紙,香茅用來驅蚊蟲很普遍,但原來拿來造紙的過程也很有趣,香茅油是要提煉的,不過用攪拌器造成紙糊後,帶有很清香的香茅味,手觸摸過紙糊,亦有種涼涼的感覺,在夏天造這紙應該十分合適。


香茅紙

馬屎埔村不是原居民村,村內的植物大多是功能性的,食用、藥用或觀賞用,這裡有本地農民用心裁種的新鮮農作物,如果大家有時間,可以來參加村導賞,或到馬寶寶社區農場買本地菜啊!

2016.09.25 東網 | 《蛋誌》周年展覽 探索書本藝術

《蛋誌》周年展覽 探索書本藝術

創辦人天藍有望透過《蛋誌》,可讓人們多思考物件的不同呈現方式。

每個人對書本藝術都有不同的定義,只要能夠表達及演繹當中的書本元素,都可以成立。本地扭蛋迷你雙月誌《蛋誌》把書本的尺寸規限在直徑45毫米的扭蛋內,以不同形式表達書本藝術,也許是毛巾一角、或是花生一顆,將書本以另類方式呈現。《蛋誌》成立至今已達4年,現正在藝鵠舉辦周年展覽,討論的不再只是扭蛋書的介紹,更是書本藝術的伸延探索。

《蛋誌》周年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0月2日
地點:藝鵠(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富德樓14樓)

最新一期的《蛋誌》以「結」為創作主題。

《蛋誌》編輯部成員都對書本藝術有不同定義。

《蛋誌》現正在藝鵠舉辦周年展覽。

首次推出的《蛋誌》圖鑑,把過去4年的作品輯錄在內。

《蛋誌》作品以不同表達方式呈現書本藝術。

製作迷你書的工具亦在展覽中展出。

***節錄.轉載自
東網
2016.09.25
http://hk.on.cc/hk/bkn/cnt/lifestyle/20160925/bkn-20160925114026968-0925_00982_001.html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埔里造紙之旅:茭白筍紙

紙匠工坊。由林政立老師主理。

2015年9月21日,由台中市出發到埔里,埔里是個小區,沒台中熱鬧,反倒像郊區,著名的地標是埔里酒廠,我到這裡來是特地去學習手工造紙的,學習的地方名為「紙匠工坊」,主理人是林政立老師。

到台灣的目的是藝術家駐村計劃,所以將會在台灣待上一個月,我就辦了個明信片計劃,讓臉書的朋友自由參與,只要參與,我就會為對方寫一張明信片,台中是第一個點,埔里是第二個點,最後一點在台北,可能因為埔里對香港人來說不是一個熱門旅遊點,很多朋友指自己連聽都沒有聽過,結果選擇埔里點明信片的朋友多達三十多人。

雖然像是個藝術計劃,但我也只是在各點購買明信片,以我對對方的印象去選,來到埔里,特產是水和紙,那我自然打算購買一些手造紙明信片,經過三天左右的造紙訓練,對於我一個怕熱、怕蟲的潔癖症女生(倒不太怕辛苦就是了),可算是挑戰很多極限,我跟林老師提及我要寫三十多張明信片到香港,想讓他賣點手造紙給我,老師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說:「買?你都在學了,何不自己作?」呃...老師,三十多張啊!總而言之,老師一點想賣紙給我的意欲也沒有。

想想,開始時我對製作宣紙全無認識,現在材料地方都有,自己製作也無不可。我在學習的是楮樹皮宣紙,是十分傳統的造紙物料,而明信片方面因我向老師提及喜歡他試作的一種茭白筍葉紙,所以老師就教我製作,變相多學了一種紙呢!

茭白筍,又名美人腿,盛產於每年5-10月,水份高熱量少,是很好的食材。埔里的水最為有名,因此這裡的農作物及以水為媒的產業特別著名,例如酒、米粉和手工紙,而茭白筍更是埔埋的其中一種特產。

茭白筍(網路圖片)
圖片來源:http://www.135travel.com/news/html/?129.html

茭白筍紙其實是使用筍的葉子,因為我們吃的話只會吃最下面白色的筍肉,而上面半個人身高的葉子一般都會被丟棄,老師一向喜歡研究不同物料造紙,覺得與其丟棄不如拿來試試,反正工坊四周都是田。

工坊旁邊的茭白筍田

不過茭白筍葉的纖維很粗,也很強韌,即使在蒸煮時加入石灰也不易熔解,所以處理上與一般構樹皮不同,茭白筍葉因為纖維太粗,也不好獨立成紙,必須添加構樹纖維托底才成,而我也想留著部份筍葉的紋理,所以清洗原料後,我先用剪刀剪開一片片,輕輕槌打再混入其他重力槌打的構樹纖維。

煮好待處理的茭筍葉

先用剪刀剪開葉片

已經受訓三天,雖然距離造張好紙的程度還遠,但三天的訓練果然不是蓋的,之前都是用大的抄簾,換明信片大小抄簾變相簡單多了,沒花多少時間就完成三十張明信片,但,我真的希望收到的朋家可以好好珍惜,抄紙很快,但原料的準備功夫則要好幾個小時,內裡可真有血有汗(血是獻給蚊子的)。

茭白筍葉混合構樹纖維,使用傳統竹簾抄紙

平常我們做手工紙大多是用太陽天然晒乾的,兼有漂白功用,第一批造的茭白筍紙其實我也是用天然烘乾的方法,但由於經驗不足壓的力道不夠,吃過午飯回來就發現紙被風吹得滿地都是,我追了半條街才拾回全部紙張,而且因為沒有乾就被吹下,紙面彎彎曲曲像薯片一樣,最後老師讓我直接使用烘桌,一般而言造紙工場才會使用,超過70度高溫,放上去數分鐘便會烘乾大大張的宣紙,這次我就拿來烘乾這些小張紙,真是大材小用(我是說烘桌啦)。(2015.09.24)

70度高溫的烘紙桌

製成品,雖然外觀上沒什麼特別,但每張有血有汗哩~

早幾天斬樹撈紙,每天騎單車上課下課,對於我這種少運動的人來說已經是極限,把明信片拿回來後我休息了兩天才有力氣去寫,再過一天便要離開埔里去台北,結果臨離開前那一晚我寫到凌晨三點才完成30+明信片。(2015.09.28)

30+明信片奮鬥中

知道這個血汗故事的朋友當然後喜歡我製作的明信片,但聽說有朋友的家人收到時只看到背面沒看到字,以為是垃圾就丟掉,幸而最後被救回來。這次造紙之旅的小插曲,的確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