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從《看見台灣》看世界


上星期六,受邀於急急子,到電影中心看了紀錄片《看見台灣》。基於幾位朋友也是關注東北發展的熱血份子,我不時看到他們在社交網絡發表的相關動態,開始時我也會到馬屎埔村幫村民寫寫揮春,買菜之類的,後來他們辦的活動太多,我也因事業學業等分身不暇,已很少參與他們的活動,那天看到馬屎埔村的村民,他們早就不記得我了。可能受到近期社會氣氛影響,心血來潮想支持一下這類活動。不過老實說我很感謝急急子邀請我,不然我未必注意到這震撼心靈的片子。

此片奪得第50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紀綠片,由候孝賢監製、齊柏林執導。大家對齊柏林可能不太熟識,他原是公務員,為拍攝此片於43歲之年辭去高薪厚職轉拍紀錄片,要知道台灣公務員到50歲便可退休拿到一筆巨額退休金,但齊選擇把握時間拍攝,把大自然處於的,人類必須面對的,刻不容緩的現實展示出來。

回到電影,一開始,一幕一幕的美景呈現,配樂恰到好處,可能連台灣人自己也沒見過的奇境,旁白說:「請不要驚訝,這的確是我們的家園台灣,如果你沒有看過,可能只是你站得不夠高…」其實這句頗有絃外之音,因為很多人的著眼點就是眼前的一個小圈子,這點在電影的後段更能證實。

我喜歡電影的鋪排,當大家訝異大自然的美境之後,被破壞的大自然就開始透過鏡頭展現,崩塌的高山,沙石堵塞的湖泊,被工廠排出的污染物染成黑色的河川,非法挖掘的沙土,並用一袋袋垃圾倒填,這些我們心裡都可能有個底了,但眼睛看到仍然感動心痛驚懼。就如旁白所言,山,是台灣最主要的地標,因為台灣四面環山,而山本來經雨水洗刷就容易崩塌,去過台灣的朋友都知道台灣經常下雨,但按照統計數字,台灣下的超級豪雨比起以往更要嚴重,而且一次豪雨的雨量甚至超過整年的總雨量;而人們為了在高山蓋房子、種植高山茶葉、高山蔬菜,硬把抓住山脈的植物連根拔起,改種這些淺根植物,結果雨一下,山就失去依靠崩塌,塌下的沙土,流向山下的湖泊,多少原本美麗的湖泊及儲水池就被堵塞,失去美麗外表不止,連帶整個台灣的飲用水儲水量亦大大減少。

香港人很喜歡到台灣旅遊,我猜沒有人想到旅遊亦會帶來破壞,同樣,為了應付來自不同國家的遊客,強行開山劈石建一些不搭調的歐陸風情民宿;為了讓遊客參觀高山美景,強行切開山脈建路,而路其實在破壞山的脈絡,很多路每逢下雨就會斷,最令人震撼的是其中亞里山的華麗背後,山的另一邊差不多完全崩壞,站在亞里山的人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站在何等危險的境地,而這種危險,還要是我們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

更多電影的內容我不會再多談及,因為我希望大家能夠進場支持。電影完結後,有個小小的分享會,東北Style的其中三位成員分享了自己為了保衛香港東北而拍攝的一系列照片,而他們也提及導演拍攝《看見台灣》時所使用的技法,攝影機是裝設在直昇機上面的(如圖),所以效果十分自然有如身歷其境,如果在香港租用直昇機拍攝每小時是$21,000,整套電影400小時算,要差不多一千六百萬港元。當然電影是有航空機構贊助,但可以看得出導演齊柏林的決心與熱誠。

攝影機是裝設在直昇機上面

在看電影時,我想到很多問題,其實我這種城市長大的孩子,根本回不去鄉間的生活了,我怕熱,怕蟲子,但沒有人一出生就懂得選擇住冷氣房子,遠離自然,這是父母的錯?社會的錯?還是上天的錯?電影中偏偏道出每次有天災,人們都會抱怨上天,抱怨政府,卻沒有人面對很多災難也是人為因素形成,人生在世日子甚短,我們只是過客,大自然就像我們母親,我們取的很多,但還出來的很少,有農民甚至覺得,蟲子與大自然跟人類亦是共存,蟲子吃剩的,才輪到人類,而人類需要的其實不多,但慾望卻無窮無盡。到我分享之時,我忍不住說:「其實這電影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如何同心協力地毀滅地球!」我是認真的,我們未必能馬上改變所有,但從自身做起,盡量珍惜資源,珍惜現有的,這已經刻不容緩。我們常常說為了下一代打拼,著眼當前利益,但這樣無間斷地索取,我們能夠留給下一代的,還剩下什麼?滿目瘡痍的世界?邁向滅亡的動植物?污染的大地?這紀錄片所呈現的不只是台灣,是中國,是香港,甚至是全世界…

我們,取得的太多,還給大自然的,又有多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